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所以,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建设管理一直都是国家治理的重点课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治理模式就一直处在发展变化当中。目前来说,我国现行的乡村治理沿用了政府于1983年施行的以村民自治为主要载体"乡政村治"模式。此模式已经历经3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凸显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转型,随之而言,"乡政村治"这项农村治理模式的弊端和瓶颈慢慢凸显。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公共管理和建设落后、基层乡镇政府改革滞后、、农村和农民不堪重负、村两委之间的矛盾突出、缺少资金支持、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现行的治理体制已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下能够更好地进行乡村治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农村是农民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我国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时时刻刻都接受着来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冲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乡村治理,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有利于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保障农民基本权利,使农民利益最大化,更有利于维持我国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目前我国在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资源匮乏、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文化贫弱、治理机制不合理、党员干部队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积极有效地推动我国乡村治理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甚至变革,这需要政府、村两委、村民以及各级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进一步规范主体行为、完善制度安排、加大经济支撑、加强文化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