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互联网和电影杂志中,“邪典电影”这一名词被越来越多的评论者和影迷们提及并讨论,虽然邪典电影及这种现象尚未在中国形成一股大众化的文化热潮,但在某些小圈子内搜集、观看并讨论邪典电影已经蔚然成风。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邪典电影”只是一个关乎另类和时尚的标签,至于邪典电影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其本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却很少被论及。本文力图从历史出发,展现邪典电影面貌的变化,对邪典电影进行深入挖掘,全面探讨其亚文化本质,并揭示出邪典电影作为一种“亚文化资本”,从边缘到主流的变化趋势。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对“邪典电影”这一名词由来的追溯,找到这一名词的英文源头“cult movie”的最初定义,并指出这一术语引入中国后,“邪典电影”这一译法的由来依据。
上篇探究邪典电影的最初面貌,追溯邪典电影是如何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午夜场电影”(Midnight Movie)中诞生的,详细分析《鼹鼠》(EI Topo,1970)、《活死人之夜》(Nightof the Living Dead,1968)、《粉红色的火烈鸟》(Pink Flamingos,1972)和《洛奇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1975),这四部邪典片的经典之作是如何从“午夜场电影”中火爆起来的,并指出促使它们发展成邪典电影的关键因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上篇的结语部分,本文指出这些邪典老片与普通影片不同的“特别”之处,接着分析了邪典电影对于亚文化群体的特别意义,最后通过分析其诞生的社会原因,指出产生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的邪典电影,本质上属于西方后现代亚文化表现方式的一种。
下篇首先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录像带业和有线电视的影响下,各种样式不同的电影是如何被影迷、评论家、制作商和销售商们纳入邪典电影的范围内,从而使邪典电影变得越来越多元混杂、难以界定的。然后,本篇分析邪典电影如何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得到新发展,进而指出在商业浪潮的推动下,邪典电影正逐渐被主流商业片运用,从而呈现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趋势。最后本篇通过分析日式邪典片、港式邪典片、韩式邪典片,呈现出的不同风貌,指出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亚洲邪典电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同时重点分析中国内地出现的具有邪典倾向的影片,指出“中式邪典电影”可能性的发展路子。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下篇结语部分,本文归纳出在各种新媒体的推动下,邪典电影的发展呈现出的多元化、主流化、地域化的趋势,并指出作为一种亚文化资本,邪典电影对主流文化的意义,从而揭示邪典电影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