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处于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临港新城围垦区是长江河口重要的滨海湿地,也属于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觅食地。近20年来,临港新城围垦区经历了2次大规模围垦,原0m线以上滨海滩涂已被围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频繁干扰造成了临港新城河口滨海湿地的退化或丧失,导致生物的适栖生境(尤其是迁徙水鸟栖息地)日益减少,威胁到临港新城围垦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因此,开展临港新城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研究,评价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效果,对于临港新城围垦区的土地利用生态优化,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本研究在收集临港新城围垦区历史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解译了1990年、2003年、2008年和2010年研究区域的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临港新城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此外,自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跟踪调查了临港新城围垦区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示范区的生境状况,通过测定和分析植物的生长特征(密度、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水体参数(氮磷营养盐浓度和叶绿素a含量)以及土壤参数(电导率、pH值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评价了该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生态修复效果。最后,基于临港新城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和生态修复评价结果,提出了临港新城围垦区土地利用生态优化对策。临港新城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临港新城围垦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增多,自然湿地景观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人为引入景观所占比例上升,建筑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起主导作用;外部人为干扰对临港新城围垦区土地利用的影响逐渐加强,景观斑块的密度和边界密度整体增加,景观多样性升高,形状更趋于复杂和不规则,聚集度降低,围垦区趋于破碎化;土地资源亟需进行合理保护和优化利用。示范区生态修复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措施有效促进了本地物种芦苇群落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改善了示范区内的水体和土壤底质,促进了鸟类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说明临港新城围垦区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较好的湿地修复效果,初步证明了在临港新城围垦区内进行滩涂湿地动态保育的可行性。但在此基础上,应采取刈割与水位调节技术抑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控制生态养殖规模,进一步改善鸟类栖息地生境质量。根据临港新城围垦区上地利用格局现状和滨海湿地动态保育方法,提出如下土地利用优化对策:1.保护生态核心源地内的植被和水域景观,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核心源地以外的植被和水域景观以及裸地,控制建筑用地和耕地的规模和开发区域;2.通过自然和工程手段,在临港新城围垦区生态保护价值高的区域内重建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并采取生态促淤措施,在临港新城围垦区外种植海三棱麃草、芦苇等滩涂植物以促进滩涂淤涨和恢复自然滩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