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政治参与状况是衡量女性地位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在各项法律中明确,女性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把推动女性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的重要责任。然而,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在村委会选举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权力边缘化、职位低层化问题突出,参政状况不乐观,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女性民主权利的行使,制约了基层民主的完善与进步,也阻碍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在健全村民自治体系的同时,党和政府、各级部门采取积极政策,大力推动农村女性参与村民自治,从完善法律、构建体系、优化政策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经过漫长的探索,不断总结、凝练,最终使得以“妇女委员专职专选”为主要做法的性别配额制在村委会选举中成功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得以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取得显著成果。本研究首先从性别配额制在我国村民自治的演进发展入手,全面、准确地把握性别配额制在基层的实践历程,揭示这一自发、自觉的探索中蕴含着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历史应然性与必然性。其次,选取福建省作为微观研究样本,以福建省开展的三次“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的分析数据作支撑,佐证性别配额制对推动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既有面的把握,又有点的分析,客观、真实地展现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女性参与村民自治的变化情况。同时,以社会性别理论中的“交叉性”理论为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重因素解析性别配额制作为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实践困境。提出填补政策缝隙、优化政策实践路径、培植先进性别文化和提升女性自身素质四个方面的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性别配额制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效力,推动农村女性政治参与,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