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舌象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其与消化系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得出舌象与消化系疾病关系密切,一方面不同消化系疾病舌象分布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症候舌象分布不同。在此基础上,借助舌象分析仪对舌象进行观察分析,分别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分布规律,以期为“舌为胃之镜”理论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一、 临床研究。
选择北京中医医院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行胃镜检查同时取胃粘膜组织。舌象采用北京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室开发的中医舌象分析仪及其软件进行观察与分析。根据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胃镜与病理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共计44l例。根据胃镜像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单纯性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伴返流三类,根据中医症候学分类将其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其它五组证型。分别从疾病的不同程度与中医症候分型两方面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变化规律。
二、实验研究。
选择北京中医医院2005年3月至2005年6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选取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例共180例。于胃镜检查同时取胃液10ml左右。采用舌象分析仪进行舌象观察,精密试纸法检测胃液pH值,分光光度法检测胃蛋白酶水平。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胃液pH值、胃蛋白酶水平水平的相关性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改变的因素。结果表明:
(一)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程度胃粘膜损伤舌象分布。
1.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程度胃粘膜损伤舌质分布。
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质变化前三位分别为:红>淡红>淡;其中淡红舌127例,非淡红舌314例。
非淡红舌质改变在三组之间为CSG伴返流(85.7%)>CSG伴糜烂(74.7%)>CSG(68.7%),呈现逐渐减低的趋势,其中CSG伴返流与单纯CSG非淡红舌明显增多,P<0.05。
为红(68.6%)>淡红(14.3%)>淡(5.7%):CSG伴糜烂舌质分布为红(63.2%)>淡红(25.3%)>暗紫(5.7%)。各组前两位舌质都为红舌、淡红舌,规律一致。
三组之间红舌分布规律为:CSG伴返流(68.6%)>CSG(63.3%)>CSG伴糜烂(63.2%);绛红舌分布规律为CSG伴糜烂(3.4%)>CSG伴返流(2.9%)>CSG(1.6%):暗紫舌分布为CSG伴返流(8.6%)>CSG伴糜烂(5.7%)>CSG(1.3%)。
2.44l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程度胃粘膜损伤舌中部舌苔分布
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总体舌苔分布为薄白苔>白厚苔>黄厚苔>白苔>黄白厚苔>薄黄苔。薄白苔占总数的58.7%,其余舌苔占41.3%。
从舌苔的厚薄来说薄苔占61.9%。从颜色来分析其中白苔占86.2%,黄苔占13.8%,白苔比例明显高于黄苔。
CSG舌苔分布为薄白(56.7%)>白厚(14.1%)>黄厚(11.0%);CSG伴返流为薄白(74.3%)>白厚(11.4%)>黄厚(5.7%);CSG伴糜烂为薄白(59.8%)>白厚(16.1%)>黄厚(11.5%),三组前三位规律相一致。CSG伴返流与单纯CSG薄白苔与白厚苔、白厚苔与黄厚苔分布有明显差异,分别P<0.0l、P<0.05;与CSG伴糜烂薄白苔与白厚苔、白厚苔与黄厚苔分布有明显差异,分别P(0.01、P<0.05。
(二)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型舌象变化。
1.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质分布。
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型分布为:肝胃不和223例,脾胃湿热56例,胃阴不足46例,脾胃虚弱39例,其它77例。
舌质分布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三型皆以红舌>淡红舌>淡舌,规律一致;但脾胃虚弱组淡舌、暗紫舌的比例较肝胃不和与脾胃湿热两组明显升高;胃阴不足舌质分布为淡红舌>淡舌>红或绛红。
不同舌色在三组间分布为:淡舌:胃阴不足(21.1%)>脾胃虚弱(10.3%)>肝胃不和(4.0%)>脾胃湿热(1.8%):淡红舌在胃阴不足组分布最多,占57.9%;红舌:肝胃不和(67.3%)>脾胃湿热(60.7%)>脾胃虚弱(59.0%)>胃阴不足(10.5%);绛红舌:胃阴不足(10.5%)>脾胃虚弱(5.1%)>脾胃湿热、肝胃不和(1.8%)。
2.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舌中部舌苔分布。
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舌中部舌苔分布前三位为薄白苔、白厚苔、黄厚苔。不同证型舌苔分布为:薄白苔:其它(62.3%)>肝胃不和(61.4%)>脾胃虚不同证型舌苔分布为:薄白苔:其它(62.3%)>肝胃不和(61.4%)>脾胃虚弱(59.0%)>胃阴不足(56.5%)>脾胃湿热(44.6%)。白厚苔:脾胃湿热(25.0%)>胃阴不足(23.9%)>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各10.3%)>其它(14.3%)。黄厚苔:脾胃湿热(17.9%)>肝胃不和(11.2%)>脾胃虚弱(10.3%)>胃阴不足(8.7%)>其它(5.2%)。
(三)l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胃酸水平相关性探讨。
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舌质的胃酸pH值变化为:淡红舌为3V79±1.77,红舌为3.55±3.79,暗紫舌3.42±1.78,绛红舌2.76±0.77。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舌苔的胃酸pH值变化为:薄白苔3.73±1.78,黄白厚苔3.73±1.71,白厚苔3.52±1.47,薄黄苔3.38±1.95,白苔3.21±1.50。
统计结果未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pH值与舌象变化有明显相关性。(P>0.05)。
(四)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胃蛋白酶水平相关性探讨。
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舌质的胃蛋白酶值变化为:暗紫舌最高,均值为43.14±23.32U,绛红舌为40.85±29.53U,红舌为35.00±35.81U,淡红舌32.50±32.90U。
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程度病变与不同证型来分析,不同舌质胃蛋白酶值差异不明显(P>0.05)。
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蛋白酶值与舌苔相关性为:白厚苔最高,均值为63.27±39.15U,黄厚苔为52.04±38.89U,薄白苔32.00±31.70U,白苔最低,为20.91±34.11U。
白厚苔胃蛋白酶值水平分别与黄白厚苔、薄白苔、薄黄苔的值分别P<0.05,黄厚苔胃蛋白酶水平分别与黄白厚苔、薄白苔、薄黄苔分别P<0.05。
从舌苔厚薄来看,舌苔越厚,胃蛋白酶水平越高。 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来看:肝胃不和型胃蛋白酶值白厚苔最高,为60.11±33.49U,黄厚苔54.02±39.48U,薄黄苔26.57±23.35U。统计结果显示白厚苔、黄厚苔胃蛋白酶值分别与白苔、黄白厚苔、薄白苔、薄黄苔的P<0.05。从舌苔厚薄来看,以厚苔胃蛋白酶值高于白苔,P<0.05。
研究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质变化以红舌为主,其出现可提示胃粘膜的损伤;但不皆以红舌为主,敏感性较高,与其它各组舌质差异明显:
舌质与虚证符合率当分类参考:(1)如为脾胃虚弱证者淡舌或暗紫舌敏感性为高,与舌质符合率较高,可以以舌质作为辩证依据,但不是特异性舌质:如以红舌、淡红舌为主者,敏感性不高,证型与舌质符合率较低,当四诊合参进行辩证。(2)胃阴不足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阴不足型以淡红舌为主、当以淡舌、绛红舌的符合率皆较高,指标敏感性较高。淡舌特异性不强;而绛红舌可以作为特异性指标。五种证型都以薄白苔为主,没有特异性;但是厚苔可以作为脾胃湿热的敏感性指标。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程度病变以及不同证型舌象与胃酸pH值无明显相关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程度病变以及不同证型胃蛋白酶水平与舌色改变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胃蛋白酶活性随着舌苔的增厚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