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大地震的发生使北川县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地震的发生也对北川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持续发生影响着灾区的重建工作和居民的正常生活。通过分析生态破坏对研究区农业、生态安全以及土壤中有害金属元素的影响,说明生态修复是必要;土壤的肥力、灾后的基础实施建设等条件,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条件。通过现场的实际踏勘,充分了解了灾区生态破坏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滑坡造成的生态破坏。滑坡的发生造成大面积的植被被掩埋,对区域的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减少了植被的面积;滑坡造成了大片的裸露坡面使坡面植被不复存在,除此之外,滑坡也使其发生区域的地表土壤肥力减低。2)崩塌造成的生态破坏。崩塌的发生直接掩埋了其发生区域的植被,河道旁的崩塌还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崩塌形成的滚石会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对居民安全造成威胁。3)泥石流造成的生态破坏。泥石流的发生使其流经地表的植被被完全破坏,河道也会被其完全掩埋而消失,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巨大。根据研究区生态破坏的类型及其特点,采用了以下方法对研究区生态进行修复:1)根据研究区滑坡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以及坡面土壤肥力低的特点,采用了生态袋防护系统、格构防护系统以及客土喷播技术对不同区域特点的斜坡进行生态治理。2)崩塌的生态治理治理采用生态坝和挂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植草技术。这两种措施不但可以有效的防止崩塌的发生和滚石造成的危害,而且还具有一定绿化效果。3)泥石流的生态治理主要是通过设置导流堤、急流槽、以及束流堤等,以减小泥石流的危害。对其中的一些淤埋区域,进行生物修复后进行土地复垦。4)对于水利设施实行一系列的生态化设计,为研究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其生存繁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雨水的积蓄而造成的危害。5)自然修复主要是通过在河岸种植植物并辅以简单的工程措施对河岸进行加固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在不同的区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封育方式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在研究区进行生态修复,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以后社会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研究区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