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翻译:《牛虻》汉译个案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er40849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与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在翻译研究的文献中,对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作品仍然较少。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都是以原文文本为导向,注重通过文本对比评定译文的忠实性。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将社会文化语境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其“改写”理论中率先指出意识形态在翻译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后,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互动给予特别的关注。基于前期关于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牛虻》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的翻译和其译本的社会反响来阐述并证实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于1897年首次出版,在英美文学界已几乎被人遗忘。但此书于1953年被李假民首次译成中文后,立即被列为革命经典,并成为鼓励中国青年学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反帝精神的政治教科书。各个改写者,包括译者、出版社以及评论家通过各种方式改写原小说,以使其符合20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要求,并保证中国青年读者对该小说的正确理解。20世纪50年代该小说的各种改编版本的广泛流行也巩固了其经典地位。《牛虻》在中国的经典化,包括该小说的翻译、译本的社会反响、以及对该小说的改编,与文学规范外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采取了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关注翻译、文学批评、改编及其他改写方式如何共同奠定并巩固《牛虻》在中国的经典地位,揭示在其翻译过程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操纵力量。
其他文献
超精密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器件微型化革命,对相应三维检测设备的测量精度提出更高要求,三坐标测量机为传统通用性高精度测量仪器,发展尺寸小型化、精度纳米级,是微小型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大学生群体日趋多元化,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高等院校学籍预警制度势在必行。学业预警制度采用科学化事前预警、事中处理方式,帮助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