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经后期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病因相互错杂,使该病久治难愈,新加坡妇女月经后期的发病率较高,多寻求西医治疗,疗效欠佳。本课题通过70例新加坡妇女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寻求有效治疗月经后期的中医综合疗法。中医学对本病的阐述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张仲景称本病谓:“至期不来”,采用温经汤治疗。后世医家纷纷针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作了进一步地论述,治疗方法除了内服中药(包括中药周期、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专方验方治疗等),近代中医名家对此病颇有高见。此外,尚有耳穴压豆、膏药外敷法、填脐灸疗法、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为现代治疗该病提供了充足资料。同时对中药治疗月经后期作用机理,西医的相关性生化指标及BBT检测在治疗月经后期中的应用都进行深入研究。新加坡妇女月经后期以肝郁肾虚型为多,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肾。肾虚者,或因先天肾气不足,冲任通而未充,从初潮始即月经延后;或因多产房劳,损伤肾精,无精化血,血海充盈时间延长,月经后期而至;或因肾气虚怯,日久及阳,腑脏失于阳气温煦,功能衰减,影响血的生化,冲任不足,血海充盈时间延长。或因肾精不足,日久及阴,阴虚火炽,灼伤精血,水亏血少,亦可致月经后期而至。肝郁气滞者,或因素性抑郁,情怀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当泄不泄,月经后期而至;或气郁血滞,冲任滞涩,血运受阻,血海充盈时间延长,导致月经后期而至。本研究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肝郁肾虚型月经后期的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及月经不调症状分级量化指标,采用调肝补肾,养血调经之法,对70例月经后期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70例月经后期病人均系新加坡上海中医医疗中心病人。年龄最小的16岁,年龄最大的43岁,其中25岁以下的20例,25-35岁的23例,35岁以上的27例。未婚者33例,已婚者37例。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15年。轻度25例,中度24例,重度21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中药组及中药针灸并用组,每组各35例。疗前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中药组采用纯中药口服,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味,药物组成: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菟丝子12克、续断12克、女贞子10克、香附10克、薄荷5克、炙甘草5克。随证用药:兼有气血虚弱者加黄芪、党参;兼痰湿阻滞者加半夏、陈皮、苍术。兼虚寒者加肉桂,淫羊霍。早晚各一次,从月经周期第五天开始用药,至月经来潮为一个疗程。针药并用组除服上述中药外,配合针灸治疗。治则:疏肝补肾,调血通经。取穴:太冲、子宫、十七椎穴、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随证配穴: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血海;痰湿者加中脘、足三里;兼虚寒者加命门。针刺手法:采用补法,得气后行烧山火治疗。每周两次,治疗三个疗程与随访三个月,进行临床疗效总结。结果显示:治疗三个疗程结束时,针药并用组的总有效率为82.8%,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随访三个月,针药并用组的总有效率为80.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药并用组治疗月经后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对肝郁肾虚型月经后期的4种主症、7种次症的改善方面,针药并用组的临床疗效也优于单纯中药组(P<0.05)。提示中药与针灸并用的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显示:病情程度、病程、年龄均与疗效有显著相关性。病情程度越重,越难治愈;病程时间越长,越难恢复;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提示临床对月经后期要早期治疗,越早治疗疗效越好。本课题通过对70例新加坡妇女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调肝补肾法可有效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后期,针药并用综合疗法临床疗效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