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城发展至今,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治疗"大城市病"的现象,而是从根源上着手,即在区域范围内作为空间拓展和结构优化的有效载体。将卫星城放在大都市区的背景下考量,在区域空间内高标准规划建设。这既利于破解传统僵化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区域次中心,做好中间纽带作用。也利于盘活资源,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文章以卫星城为研究主题,并结合大都市区的背景,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大都市区理论、卫星城理论等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卫星城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演化过程。现有的卫星城大多有一定的产业和经济基础,但都无法独立承担市中心转移的功能。第二、大都市区是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变过程,那么卫星城要思考怎样从产业、交通等方面全面承担起市中心的职能,打造支撑市中心的区域经济次中心。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成都市郫都区,从目前来分析,成都并没有形成一个功能独立、配套齐全、能承接市中心功能转移又能辐射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卫星城,文章的目标就是将郫都区打造成为配套成都市的第一个独立新城。一方面,文章通过对郫都区的人文环境、产业结构等进行研究,明确郫都区的功能定位:承担川菜文化和古蜀文化传承功能、共担科研与教育培训功能、分担配套市中心的住宅功能、生产制造功能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另一方面,提出郫都区位于第三代卫星城,向独立新城的转变还需要梯度发展路径、产业发展路径和交通发展路径。最后,一方面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找出郫都区优先发展的区域,另一方面用区位熵的方法明确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用完善的产业体系带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