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异丙嗪对动物正常心电图的影响,明确异丙嗪致心律变化的剂量范围;成功制做室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后,给予不同剂量的异丙嗪,观察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0.3%、0.5%、0.8%、1.0%浓度的BaCI2静脉注射已麻醉豚鼠,制造室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将经心电图筛选的健康豚鼠,随机分6组,异丙嗪A(0.312 mg/kg)、B(0.462 mg/kg)、C( 0.693mg/kg)、D (0.900mg/kg)、E(1.400mg/kg)、F组(1.850 mg/kg),分别相当于成人剂量25mg/60kg、50 mg/60kg、75mg/60kg、100mg/60kg、150mg/60kg、200mg/60kg,经静脉注入不同浓度的药物,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1,3,5,10,20,30,40八个时间点上心电图的PP、PR、QT间期变化,以及给药后有无心律失常的出现;选用动物模型中的三个组0.5%、0.8%、1.0%进入异丙嗪的抗心律失常研究中,将异丙嗪按照剂量分为4组(如上A、B、C、D剂量组),同时设生理盐水组为空白对照,盐酸利多卡因低浓度组4.61 mg/kg、高浓度组9.25 mg/kg两剂量组为阳性对照,分别相当于成人剂量50 mg/60kg、100 mg/60kg,以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为指标,观察药物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麻醉豚鼠在恒速注射不同浓度的BaCI2后均诱发了室性心动过速,对照生理盐水组无1例诱发,药物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浓度BaCI2致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异丙嗪对豚鼠正常心电图影响的实验中观察到,A、B、C、D组异丙嗪对麻醉豚鼠的心电参数包括PP、PR、QT间期的影响是随剂量的增加,其PP、QT间期有增加的趋势,但与给药前相比,其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异丙嗪对心律无影响,而E组中,1、3、5、10分的4个时间点与给药前相比,其PP、QT间期变化有统计学差异,F组在给药后的1分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在给药后3、5、10、20、30、40分的各个时间点上的PP、QT间期与给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证实了大剂量的异丙嗪对心律有负性频率和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在这6组中,通过对给药前后PP、QT间期差值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E、F组对豚鼠心电参数的影响明显于A、B、C、D四组。在抗心律失常实验中,异丙嗪A、B、C、D剂量组、利多卡因F、G两剂量组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与对照组NS组相比明显缩短,有统计学差异。而各剂量组异丙嗪、两剂量组利多卡因的豚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在0.5%、0.8%、1.0%浓度的动物模型组中,相同浓度的异丙嗪缩短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的趋势接近,以C组效果最佳,且这一作用与利多卡因的效用具有非劣效性。结论麻醉豚鼠经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BaCI2,可制造稳定的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给麻醉豚鼠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异丙嗪,通过PP、PR、QT间期的监测,证实了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