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刚被创造之初只具有一个词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不断涌现。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无限的,而人类语言中的词汇则是一个有限的集合。因此,人类为满足自身表达事物的需要,赋予已有词汇新的意义,这种方式最直接、最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讲,词义变化的过程就是产生一词多义的过程。介词作为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对于它的研究,古已有之,大致可分为两个阵营——传统派和认知派。传统语法学家对介词的描述多基于它在句子中担当的功能、表达的意义,此类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片面强调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认为介词的词义是孤立的,忽视语言内部系统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忽视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语言观。它从认知的视角出发,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人类语言源于人的认知结构。因此,对于介词,乃至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来说,应该是沿着分析人类的认知结构这条路子走下去。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各个义项组成一个开放式的语义范畴,这个范畴以词的中心意义为原型,随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中心意义便向外延伸,扩展为其他意义,这些看似无关却内部紧密相连意义便构成了词汇的语义网络。 本文试以介词to为研究对象,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以范畴理论下的原型范畴、意象图式为依据,通过分析其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来分析介词to的多义性,并尝试构建该介词的多义网络。 文章在开头处对以往国内外学者关于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评述。随后引入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原型理论、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等,并具体说明了语言、认知及外部客观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是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语言源于人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反映着认知结构。由此可见,研究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必须从分析人类的认知结构入手,而不能孤立的去看待语言本身。这些理论及其之间的紧密关系为下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介词to的语义扩展的认知过程,以及构建多义网络,本文进一步证实,介词to是以空间原型语义为核心,通过原型意象图式的转换变形以及隐喻映射到抽象概念域的方式,形成了以物理空间为语义核心向外扩展的语义网络。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虽然许多研究者曾经从认知角度对介词的多义现象作过详细的分析,但很少有人总结出介词to的语义结构。其次,通过对介词to各语义的分析,以及其语义网络的构建,进一步证明了原型意象图式的转换变形以及隐喻映射对介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