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特发性耳鸣的心理声学及临床特征,了解耳鸣频率、响度与听力损失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为耳鸣的个性化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110例特发性耳鸣患者根据观察指标进行分组,分别收集患者病史问诊,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耳科的基本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等;以及心理声学检测,包括听力损失程度、耳鸣位点(包括耳鸣频率和响度)、残余抑制试验、多元复合声治疗(TMIST)效果和THI得分等9项耳鸣患者的心理声学及临床特征,对比患者的耳鸣主调频率和听损严重的频率、耳鸣响度和听损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分析残余抑制结果和耳鸣疗效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分析耳鸣残疾量表和病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本研究发现年龄分组中,以20~60岁组比例最多,占95.45%(105/110),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明显减少;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48例(44%),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59例(54%),无业者3例(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67例(61%);本研究中单耳耳鸣的比例明显高于双耳耳鸣。单调84例(76.4%)和持续88例(80%)为主;常规纯音测听结果听力正常者25例(占22.7%),听力下降者85例(77.3%),测精细化纯音测听,发现听力正常者2例(占2%),听力下降者108例(98%),二者标准一致,发现精细化检测后听力下降的阳性率明显提高;耳鸣位点频率与听力损失最大频率完全一致的共有67例,(占60.9%);耳鸣位点频率在听力曲线上听力损失最大频率的前或后各半个倍频程以内共36例,(占32.7%),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具有相关性(r=0.989,P<0.05);耳鸣响度匹配结果大多集中在40-60dBSL之间(占37.3%),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其与听损程度存在相关性(r=0.932,P<0.05);本研究采用多元复合声治疗耳鸣,总体有效率达到67.3%,患者残余抑制试验的结果与多元复合声治疗效果的评价分级存在显著相关性(r=0.438,P<0.05);残余抑制试验结果部分阳性和阳性、阴性这两个组的THI分数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464,P<0.05);病程在1年以内的有83人,占75.5%,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39人,占35.5%,THI和病程时间之间无相关(r=-0.047,P>0.05)。结论:患者的耳鸣频率和响度与听损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残余抑制的结果可以提示患者声治疗的有效性且可以影响患者的THI的得分。耳鸣精细化检查可以为耳鸣患者早期听力损失的检出提供临床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