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长期以来,因缺乏环保意识、采用掠夺式和粗放型的矿产开发模式,出现了开采秩序混乱、利用效率低下、生产事故频发、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致使资源富集区“越开发越穷”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好矿区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首先界定了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共生系统——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并对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健全和完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并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经验,构建了我国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补偿机制运行效果如何,还必须借助于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评价,因此,在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可靠性原则要求下,构建了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描述性指标体系,并在描述性指标体系中提炼出评价性指标体系。为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介绍了网络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指标赋权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指出衡量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综合指标是协调度。在查阅湖南各种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差异演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纵向演化趋势分析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单指标纵向分析。在数据的可获得性要求下,我们选取了城镇居民与矿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城镇居民和矿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城镇劳动生产率与矿区劳动生产率之比、资源回收率与资源开采率之比、环保投入占矿区总投入比重等五个指标。指标选定后,首先分析了每个指标的历史演化趋势,做出了相应的演化趋势图,并做了简要的结果分析;二是多指标纵向分析,即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给上述五个指标进行赋权,权重值与湖南1978-2008年度相应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即为综合协调度。指标的演化结果表明,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差异总体趋势是不断扩大的,尽管在少数年份某些指标的演化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同时,为了对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还以2008年为例,对湖南14个市、州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选取的方法是网络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表明,湖南2008年14个市、州的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局面,东部地区的协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度。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评价都表明,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这不仅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也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相冲突。据此,我们在认清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构建了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接续产业援助机制,并提出了发展矿业集群模式、矿业循环经济模式和低碳经济模式的对策建议。通过机制构建、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以期推进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