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又称褐稻虱,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e),是一种世界著名的水稻单食性、迁飞性害虫。褐飞虱不仅直接刺吸稻株韧皮部或在叶鞘内产卵造成直接危害,而且还传播草状丛矮病(Grass Stunt)和齿叶矮缩病(Ragged Stunt)等病毒病。20世纪70年代以前,褐飞虱在亚洲大多数国家仅仅是水稻的一种次要害虫。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各国水稻品种和栽培耕作措施的变化,以及大量氮肥和广谱性杀虫剂的使用,褐飞虱
其他文献
由11组各含P_1、P_2、F_1、F_2、B_1和B_2家系的平均数及其方差,估计了陆地棉有关株型的10个性状和有关产量、品质的7个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间长,第5、10、
试验以连续单作3年马铃薯为对照,以马铃薯与不同作物间、套作系统,不同间套作条带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受间、套作作物种间关系影响下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
本研究选用两个穗粒数不同的常规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2401,采用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种内源激素调控穗粒数形成的机理机制。1.对武育粳3号和2401幼穗发育过程中(颖花分化至抽穗后7天)细胞分裂素(ZRs、iPAs)、生长素(IAA)赤霉素(GAs)、脱落酸(ABA)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分别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过程中穗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均表现出先
以武钢冷轧厂镀锡2#剪分选控制系统为例,介绍了镀锡带钢分选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对带钢分选控制系统的工艺过程、系统构成、运行原理和控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实践证明
期刊
一、鲜为人知的栽培体系日本著名的自然农法家福冈正信在其几十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新的稻麦栽培技术体系,即按自然农法实施稻麦栽培。该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在他的名著《自
抗旱性鉴定方法很多,但有的鉴定方法不适应实际需要。如田间直接鉴定品种的抗旱性是比较可靠的,但这种方法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重复性差,需要时间长,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文研究了玛河流域扇缘带不同先锋作物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找出适合研究区域弃耕地的先锋作物。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建立苜蓿个体-土壤水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