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北方草地,土地荒漠化的现象在不断加剧,为了使之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建立了“生态村模式”,以寻求其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对生态村内的自然资源、生产力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找出草原退化原因、提出生态村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结果如下:
(1)生态村草地现状。在植物组成上,禾本科在草地上出现的种类越来越少,豆科牧草变化不大,菊科牧草中,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各年度均有出现,并且成为菊科牧草中产量最重要的来源,杂类草中二裂萎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菊叶萎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苔草(Carex tristachya)、星毛萎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在各年度均有出现。特别是苔草、星毛萎陵菜和猪毛菜在杂类草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在不同利用方式下,休牧草地的植物多样性高于其他利用方式,2005、2006年能达到二十几种,禁牧草地的植物多样性并不高。生态村的草地生产力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生态村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单一,基本属纯牧业经济,村民的收入渠道单一,主要收入来源是畜牧业,占收入来源的87%,但畜牧业的支出达到45%。学生上学和日常生活两项超过了支出的40%。
(3)生态村存在季节性的草畜不平衡状况。生态村草畜不平衡状况是逐年加剧的,2004—2005、2005—2006、2006—2007牧业年度夏秋季节草地基本可满足家畜需求,冬春季节严重缺草。到了2007年的大早年,2007—2008牧业年度草畜不平衡几乎延续到了全年。
(4)生态村草地退化严重。其原因主要是生态村中畜牧业过重的依赖于草原,过度利用草原;生态村畜牧业生产方式利用不合理,未进行合理休牧禁牧。
(5)生态村可持续发展建议。牧民应合理对草地进行利用,建立一种“休牧(舍饲)——放牧——放牧加补饲”的生产模式,从3月开始休牧,7-11月在围栏草地进行放牧,12—3月进行放牧加补饲。牧民可寻找部分可替代性生计,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