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影响研究——以开鲁盆地为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bsiqyd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能是最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也是一个国家能源储备、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在我国对核能的开发利用和研究又引起一股热潮。众所周知核能的主要原料是铀矿,对铀矿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有关数据显示近些年发展最快的铀矿类型是陆相沉积盆地中的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铀矿是一种以水为载体进行迁移、转化、富集的水成铀矿床,沉积盆地的地质演变、地下水系统演化影响着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地下水流场特征控制了铀成矿的作用规律。松辽盆地西南部的开鲁盆地发现有重要工业价值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研究开鲁盆地地下水系统以及重要成矿时期的古流场特征对掌握开鲁盆地铀成矿规律以及远景找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开鲁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分析,野外地质勘察和试验工作成果,系统分析整个开鲁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特征、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总结了重要时期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岩矿测试资料、野外水文地质试验的成果,反演识别了古水文地质参数、古气候降雨;通过钻探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古地貌资料构建重要成矿时期盆地含水系统的宏观结构,并进行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在恢复了古流场基础上对典型含矿地层剖面,建立了铀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过程模型,进行地下水流运动与铀的水化学反应-迁移耦合模拟;研究得到不同历史时期,姚家组、泉头组含水层中成矿流体的迁移-富集规律,定量模拟得到典型剖面铀成矿推进距离,预测了姚家组地层中盆地其他区域和深部泉头组中铀成矿有利部位。通过论文研究可以得到下面几点结论:1、开鲁盆地构造演化宏观上控制了铀储层(含水层)形成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开鲁盆地是形成于海西期褶皱基底上的一个断坳型盆地。根据盆地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构造发育和沉积物特征与地层的展布规律,开鲁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二叠纪—晚侏罗世基底形成阶段、早白垩世义县期—阜新期裂陷阶段、晚白垩世泉头期—嫩江期裂后热沉降阶段、嫩江末期—四方台期反转褶皱阶段、四方台—明水期隆升剥蚀阶段以及新生代再次伸展坳陷阶段六个演化阶段。各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特征决定了当时的古沉积环境,进而控制了地下水含水系统的结构及空间展布规律,对地下水系统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裂后热沉降阶段是开鲁盆地地区铀储层形成的主要时期,构造反转阶段是铀成矿的重要时期。2、沉积环境的演化影响了各时期铀储层(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性泉头组-青山口初期,开鲁盆地沉积了一套以砂砾岩、砂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为典型的冲、洪积扇类沉积的特征,具有良好的铀储层结构;青山口末期,研究区内沉积一套以细颗粒为主的泥岩或泥岩与砂岩互层,为泛滥平原沉积-滨湖相沉积。姚家组沉积时期,总体表现为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滨浅湖相渐变的特征,砂岩为主有泥岩夹层,具有良好的铀储层结构。嫩江期,松辽盆地大规模湖泛,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暗色泥岩,构成区域上稳定的弱透水层。四方台组沉积时期,沉积特征表现为以粗颗粒的河流相沉积为主,部分地区缺失。明水期总体上继承了四方台期的沉积特点,沉积了一套下粗上细的河流相地层。至明水末期,湖盆消亡,河流沉积取而代之,新生代以来,全盆接受沉积,形成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粗颗粒沉积层。3、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规律(1)构造反转前阶段:泉头组-青山口组中期,研究区地下水系统为一个开放的潜水循环系统,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盆地周边向盆地中心(龙湾筒一带)汇流,排泄入湖。青山口末期至嫩江期,松辽湖盆构成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地下水在盆地西南缘接受补给后,往东北方向松辽湖盆径流排泄。(2)构造反转后阶段:在嫩江组末期,开鲁盆地的东部的哲东南一带隆起、大幅度抬升,其北段架玛吐隆起构成松辽盆地与开鲁盆地的分水岭,大气降水从盆地四周入渗后经下部承压含水层向盆地中央汇流,经湖下断裂构造向上运移排泄入湖,重新转化为往盆地中心汇流型。四方台时期地下水系统基本上延续了嫩江期末构造反转后流场的特征,明水期地下水流场与四方台期基本相同。(3)现代阶段:新生代以来,研究区主要以河流相粗颗粒沉积为主,在浅地表形成一套潜水含水层。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然后往东北方向径流排泄。深部承压含水层在接受盆地周边降水入渗补给后,地下水进一步往东北盆地深部运移,经断层向上运动进入浅部含水层后往东北方向排泄。4、重要成矿时期的古气候恢复与古水文地质参数反演结果为了对盆地重要成矿时期的古流场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恢复,概化成矿时期铀储层的水文地质参数,通过地层孢粉组合特征对古气候的恢复研究得到青山口末期年均降雨量约为1500-1650mm/年,姚家组初期年均降雨量约为1800-2000mm/年;嫩江末期年均降雨量约为450-600mm/年,四方台时期年均降雨量约为600-850mm/年。通过岩芯电镜分析与粒度测试对铀储层在重要成矿时期的古水文地质参数反演得到姚家组地层上段孔隙度为0.28,渗透系数为0.18m/d;姚家组下段孔隙度为0.30,渗透系数为0.21m/d;泉头组上段孔隙度为0.35,渗透系数为0.28m/d,泉头组下段孔隙度为0.41,渗透系数为0.36m/d。5、青山口末期至姚家时期与嫩江末期至四方台时期分别在泉头组和姚家组含水层中形成有利铀成矿条件青山口末期至姚家组时期,开鲁盆地连通了松辽盆地,松辽湖盆则变成整个区域的排泄中心,研究区的流场从早先以龙湾筒为排泄中心的汇流型转变为向北东松辽湖盆排泄的泄水型。盆地从西南部潜水含水系统,向龙湾筒及钱家店方向一带转变成为承压含水系统,地下水氧化环境向盆地深部逐渐转变成还原环境。这个时期在泉头组地层与青山口组地层形成的大规模“基底-砂-泥”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结构,在承压水系统中形成早期较大规模的成矿条件。嫩江末期至四方台时期,盆地随着区域构造运动作用发生大规模构造反转运动,构造格局产生很大变化,铀成矿的条件也较前期不同。由于四周地层隆起抬升遭受剥蚀,盆地四周地下水系统为开启的潜水含水系统,但由于早先沉降坳陷作用,盆地内部依然保持了承压含水系统特点,并发育一系列断层构造,构成了深部地下水循环。含氧大气降水从盆地四周入渗后经下部承压含水层向盆地中央汇流,经湖下断裂构造向上运移排泄入湖,早先盆地内部的还原环境加上后期含氧水流入渗构成了非常有利的铀成矿条件。6、开鲁盆地姚家组、泉头组地层铀成矿距离数值模拟结果开鲁盆地外围基岩山区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与岩浆岩等原岩,这些都是砂岩铀矿的良好物源,在两个重要的成矿时期,大气降水淋滤、河流入渗到岩石的裂隙或孔隙中,持续的将岩石中的固态四价铀氧化成水溶态六价铀,再经地下水补给径流至盆地深部的泉头组、姚家组承压含水层,在这种具有较大规模的泥-砂-泥互层结构中形成良好的成矿和保矿条件;通过典型剖面地下水流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合钱家店铀矿床勘探结果分析,铀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既与含水层非均质性、渗透性差异有关,也与古气候降雨量、水动力条件差异有关;姚家组地层铀成矿时期古渗透性相对泉头组地层差,降雨补给量相对也较小,水动力条件相对弱,所以姚家组地层铀成矿推进距离相对泉头组地层较小,更加靠近盆地补给边缘。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Kdv方程,利用隐式差分格式构造了行进中变化的孤立子波包模型。基于此模型数值仿真了声场的时间相关曲线。将内波传播形态不变和内波传播中破裂的情况对比发现,内波破裂情况下声场时间相关曲线进一步下降,时间相关半径减小。
会议
土壤作为一种多孔介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确理解溶质和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水肥合理施用等环境生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诸如土壤等多孔介质具有非均质性及较强的空间变异性,溶质在运移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不规则运移现象,同时还经常会受到优先流的影响,而且污染物的反应过程随深度变化也为研究溶质迁移问题增加了难度。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基于孔隙尺度
学位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热点问题。作为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北极地区在“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环境变化更为明显。环境变化通过淡水和陆源物质输入的变化、海冰消融的季节性改变和永久性海冰范围的减小、海水层化和水团运动等物理环流过程的改变,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洋浮游微生物包括浮游菌类(细菌、古菌)、浮游植物等,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
学位
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难题。我国自1980年以来富营养化湖泊面积增加了近60倍,而且29%的湖泊正面临营养化的威胁。磷(P)作为湖泊富营养化最重要的限制元素,其含量多少通常决定着淡水湖泊的营养化状况。湖泊中磷的循环主要受到铝、钙、铁等元素的影响。而相比于其他元素,Fe对氧化还原条件更加敏感,加之其活性比较大,Fe常被认为是控制湖泊中P固定和释放的关键元素。地下水作为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物
学位
由于原油泄漏及有机溶剂不当处置,目前地下水NAPL(non-aqueous phase liquid,非水相流体)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我国地下水用水安全。因为NAPL自身水溶性小,生物降解性低和界面张力高的原因,常规的修复方式难以高效快速地进行清除修复。选用助溶剂-纳米颗粒泡沫协同修复的方式,先通过泡沫驱替作用对孔隙通道中的NAPL进行驱替清除,而后对驱替之后残余的NAPL通过助溶剂的增溶
学位
由于癌症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许多类型的癌症至今无法完全消灭。为此,研究人员开发许多多模块探针治疗癌症。为进一步提高多模块探针的生物利用度且降低其毒副作用,迫切需要开发安全高效的多模块探针。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分子由于具有优异的抗光漂白性能、量子产率高、低的背景荧光等优势,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多肽优异的生物降解
学位
锚索(杆)已经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地下洞室和结构加固的主要手段,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和乌东德水电站主体工程累计使用锚索约8.57万束、锚杆约957万根。由锚索(杆)和岩体边坡组成的岩体边坡锚固结构体系的安全不仅直接影响水电站运行安全,而且关系着现场工作人员及水电站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开展岩体边坡锚固结构系统长期安全性评价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锚固结构与岩体边坡组成的岩体边坡锚
学位
快速的城市化使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UHI)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夏季城市居民热应力,热应力和空气污染的协同作用可能对城市运行和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随着城市发展,UHI强度(UHI Intensity,UHII)和大气颗粒物浓度可能同时增加并相互作用,产生大城市上空边界层的复杂热动力条件。虽然已有很多关于城市热岛特征及其与大气颗粒物相
学位
潼江流域位于龙门山北段,是研究构造运动、气候、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地带。前人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龙门山北段构造活动性较弱,但汶川地震后沿北川—映秀断裂发生一系列Ms≥5.6级的强余震。由于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相当敏感,为定量分析潼江流域构造活动性,本次研究基于Alos-12.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59个亚流域盆地,通过分析获得了面积高程指数(HI)、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
期刊
<正>南宋郑谯在《通志》中说:“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不仅指明了古今学者治史的方法,也说明了地图对于辅助历史学习、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有重要作用。历史地图可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用教材地图素材进行教学是权威、可靠的。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能够直观地再现历史发展的概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