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电影和文学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然而二者通过电影改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文试图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分析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寻找从鲁迅小说文本到电影之间主题意义的变化、人物形象的确认、情节增删的处理、编剧导演的个人风格的融入等,这不仅是影视艺术自身运作的结果,也不纯粹是导演的个体性艺术体验,它们不可避免地落入时代的漩涡中而深深带上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痕迹。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这一部分简单论述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意义及电影改编的方法。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鲁迅小说的接受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这部分把中国电影分为五个时期:二十年代,电影远不如文学和其他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密切,它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更为明显地躲避政治的关系,追求利润,制造观看时潮。此时接受者是从文学的角度初步认识鲁迅,在当时的电影观众中,影响还是相当薄弱的;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电影虽然在艺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商业化的色彩仍然很浓厚,注重中国国民性改造的鲁迅小说与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小市民阶层观众显然不相符合;五十年代中国电影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商业化的倾向大大降低,思想的严肃性,艺术的完美性要求不断的提高,使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条件趋于成熟;文革期间鲁迅小说改编工作停滞;八十年代,观念和题材禁忌的开放,审查制度的放宽,这在无形中扩大了文学改编的选择范围和可能性。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出现了改编鲁迅小说的热潮。鲁迅的思想又一次被广大知识分子所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他小说的思想意义的理解。第二部分:通过对不同时期(50年代和80年代)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四部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力求在一个更宽阔的背景上来认识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问题。50年代的改编着重从政治文化、管理、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对小说文本到电影进行分析,从情节的增删,人物的设置,作品意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