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基于“调气法”针刺结合艾炷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60例,按SPSS17.0统计软件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艾炷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普唑仑片进行治疗。治疗组:针刺取穴:合谷、太冲、内关、期门、阳陵泉、天枢、阴陵泉、足三里(以上均取双侧)、中脘。刺法:穴位直刺10-30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转致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期间每10min行针1次。艾炷灸取穴:心俞、肝俞、脾俞(以上均取双侧)。每个穴位3壮。操作:在施灸穴位处涂抹适量石蜡油,将艾炷放置该处,用线香点燃施灸,当艾炷燃烧剩至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感为度,直至3壮灸完。治疗组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24小时以上。对照组予口服阿普唑仑片0.4mg进行治疗,每晚睡前半小时服用。两组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病情。以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疗效评价。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失眠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1,在改善肝郁脾虚证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总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总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在改善睡眠方面均较前有所改善。5、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治疗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前有所提高。6、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比较,两组在睡眠质量、日间功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总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7、治疗后,两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调气法”针刺结合艾炷灸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的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证候、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并优于口服阿普唑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