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发展创造了高速交通基础设施,高铁作为一种新兴的高速交通方式,通过“时空压缩效应”改善区域的可达性,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格局和空间结构的调整。高铁时代的到来推动我国快速客运网建设全面展开,而其主骨架“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已基本建成,研究高铁网络对中国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省会城市之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及与之对应的列车票价,从旅行时间、旅行费用两个方面分析高铁网络对中国省会城市时间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省会城市的时间可达性水平与其空间区位及对外交通条件关联密切;高铁建设的时序性以及高铁资源在国土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直接导致我国省会城市时间可达性改善程度在空间上总体呈现梯度减弱的格局。2)高铁对中国省会城市DCA范围拓展的走向和数量均影响显著,与此同时省会城市的空间区位和地理障碍通过影响高铁线路走向进而影响省会城市DCA范围拓展。3)我国省会城市高铁服务价格在高铁运费成本、高铁通达程度、城市的空间区位三者共同影响下趋于“层次化”。4)我国各省会城市城镇居民消费铁路服务能力等级差异明显,收入水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铁路服务价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高铁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省会城市城镇居民消费铁路服务能力,消费高铁服务次数相比普铁服务次数要少。5)就时间可达性而言,高铁的运行扩大省会城市时间可达性分布的不公平程度;就经济可达性而言,高铁的运行削弱了“所有城市”经济可达性分布的不公平性,但增强了“高铁城市”经济可达性分布的不公平性,同时铁路服务消费能力分布的不公平程度高于铁路服务价格分布的不公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