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分析山东省沿海城市40-59岁居民的分布状况、体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成年人超重、肥胖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指定的体质监测器材及调查问卷,于2010年5月对山东省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2740名40-59岁成年人进行体质测试及问卷调查;根据2003年3月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颁布的《中国成年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提出的评定超重与肥胖的标准,对受试者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机能指标(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台阶试验指数)、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握力、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进行测试。最后通过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研发的数据采集软件提取数据,利用SPSS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山东省沿海城市40-59岁居民的总体超重率是48.3%,总体肥胖率是22.8%。不同性别之间超重率及肥胖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分布上,山东省40-59岁沿海城市居民总体超重率与肥胖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各年龄段之间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男性50岁之前的肥胖发生率高于女性,50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对于不同工作种类,城镇体力劳动者超重率高于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两者经卡方检验不具显著性差异(Χ2=1.832,p=0.176>0.05);城镇体力劳动者肥胖率低于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两者经卡方检验具高度显著性差异(Χ2=8.730,p=0.003<0.05);对于受教育程度,山东省沿海城市40-59岁居民总体超重率随学历的提高而增加,而肥胖率正相反。经相关性分析,年龄对BMI的影响最大。2.肥胖者总体达标率低于超重者与正常者。形态指标方面,同一性别超重与肥胖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超重与肥胖组的各项机能与素质均低于正常组,而以肥胖组最低。除个别指标外(安静心率、肺活量、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不同性别BMI与各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关系。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超重的独立因素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静态活动,影响肥胖的独立因素有受教育程度、熬夜、生活压力及工作状态。研究结论:1.山东省沿海城市40-59岁居民中超重/肥胖者所占比重较大,男女超重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男性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这与其生活方式有关,女性则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升高趋势,这与其生理等因素有关。2.不同工作种类人群超重率城镇体力劳动者小于城镇非体力劳动者,肥胖率城镇体力劳动者大于城镇非体力劳动者,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工作方式、生活状况和饮食习惯有关。女性肥胖率随学历的提高而降低,这与其健康意识及所掌握肥胖知识有关。男性超重、肥胖者多为文化程度较高者,这与其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有关,建议关注文化程度高的男性与文化程度低的女性。3.超重、肥胖者应适当控制腰围;超重、肥胖者肺功能较低,心肌承受持续负荷的能力较差;肌肉相对力量较低,其中女性的平衡能力较差。4.体力活动及生活习惯等是干预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