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人性理论问题毫无疑问是人类学以及哲学人类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哲学从其形成之际开始一面企盼人类认识自然界,另一面进行人类自我认识的不懈探寻,这早已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在《西方、中国、蒙古哲学人性方面的对比研究》学位论文的四个章节中,按历史年代(古代、中世纪、现代)和地理环境(中国、西方、蒙古)分门别类的配置了这些内容。第一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论述人类学起源的历史概况和发展进程,表述了人类学在哲学中的地位。第二节汇总介绍美国学者詹姆斯˙哈里斯(James F.Harris)创建的人性观理论(堕落主义、升华主义、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可完善性观、不可完善性观),阐释了其基本内容。在第三节中就哲学人类学如何利用其他学科(宗教学、生物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差异问题、政治等)进行解释予以了阐述。第二章由三节组成并从历史视角解释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性问题。在第一节中提及古代希腊、罗马思想家人性方面的观点,由看待人的本性上划分为奴隶、奴隶主的观点衍生出了其他观点,并按各自观点进行解释,同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理想主义和道德视角分别阐释了人性的极端情绪化反馈、人是政治动物等观点进行了介绍。在第二节中描述了中世纪哲学中人方面的观点。此时期的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时期哲学的特点,并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观点来解释一切哲学学说。人的问题也同样以托马斯·阿奎(公元1225-1274年)的基督教观点加以解释,并通过灵魂与躯体的区别问题、信仰、慈爱等范畴加以诠释。在中世纪末期哲学家观点学说中更加尖锐的探讨了有关人性的观点,如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年)的《利维坦》一书认为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平安,战争是本质性的。从霍布斯的著作可以看出,此时出现了对人进行有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解释趋向。他同时阐述人在本性上具备善与恶。在笛卡尔的观点学说中,把人的智力当做本性。在洛克观点学说中强调,人刚从母胎出生时人的智力如同白板。休谟在其《人性论》一书中试图创建研究人性心理学基础的可自然性和人有关的学科。在第三节中阐述了西方哲学中人性方面的观点学说。这一时期,在哲学中出现了转折,解释人的多元化趋势已占主导地位。康德从先验理性方面解释人,强调人本身就是哲学的基本研究对象。舍勒对人方面的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并从多元主义视角解释了人性。弗洛伊德阐述人是受无意识支配的神秘动物,卡希尔阐述人是在符号帮助下创造文化的符号性动物。第三章由三节组成,主要从历史时间发展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国古代的人性问题,在近现代研究看来依旧停留在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上,即将其理解为古人确切的回答了“人性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我看来,这种理解与把握是片面的,中国古人绝不仅仅是看似确切的回答了“人性是什么”这一问题,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没有被今人所意识到。从哲学史的角度看“人性是什么”这一问题,似乎是由于个人气质类型的差异,有人赞成性善,有人赞成性恶,有人主张性不善不恶那么对于“人性是什么”这一问题,究竟该如何把握呢?第一,中国古代人性论是建立在一定宇宙模型下的人性论一方面,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人性与宇宙同体。而不是脱离宇宙世界之外而独自成就;另一方面,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角度看,人性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其并非固有之在,而是当宇宙自身发展到人类这一“类”的环节而产生的天性。“德者,得也”。人性即人从发展到类的环节的宇宙那里所获得的天性,而绝不是与宇宙无关的、独立无根的自满性。第二,人性论之知之所以可能的方法论原则承接上段,当宇宙发展到类的环节,这仍然是一个抽象性的共相,而不是一个直观对象,那么人性之知何以可能呢?主要从三方面说明这一问题:首先,孔子立足亲亲之情而向外推及的由内而外的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中庸》的中和本体反思之道;最后,孟子关于人性之知何以可能的方法论规定总原则——具体性原则:性命张力原则——口之于味,目之余色;人禽相分的原则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从而论证中国古代人性论不是一个独断的、干瘪的说人性是什么,而是在方法论自觉的基础上的人性论。第三,以中国古代独特的宇宙论模型为前提与基础,从历史事件发展的序列的角度具体的探讨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告子,生之谓性;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以及张载的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在第四章第一节中阐述了蒙古哲学或者传播蒙地佛教——格鲁派教义哲学中的代表人物的有关学说。人在业感因缘下周而复始的轮回人间,通过积福行善途径可以完善自己的佛性。在第二节中介绍了蒙地原始宗教萨满教中有关人的思想观点和内容。在萨满教中以朝气风马的上天来替代解释人性,并认为人处于上、中、下界的中界之中,通过萨满的神力来与处于上天的祖宗灵魂进行沟通。把属于皇帝家族的人强调为天命贵族、天人,实际上是使人性以上天名义按家族予以突出的事情。另外阐述人是灵魂的构成部分,灵魂附体结束之后,受今世善恶行径的因果而决定升入上界还是掉进下界。这不仅提出了人的善恶行径、吉福与罪孽的问题,而且反映了道德问题。在直义上双重包含着人是道德性动物的意思。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反映蒙古现今哲学中某些著名学者有关人的观点,筛选出人们习惯性的称之为蒙古占星学——佛教五行说之一占星学中有关人的思想。解析蒙古哲学家奥古王海达(Agvan Haydav1779-1837)著作中有关人的名言,进而阐述了人是身体、情感、智慧的统一,它们彼此间有紧密的联系。对现代思想家巴拉哈扎布(Balkhaajav)的人是社会和文化演进的结果、是拥有高能大脑的动物之观点予以解释并做了一定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