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是国家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推动下兴起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云南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边疆省,北通巴蜀,西依康藏,东接黔贵,南连缅甸、老挝、越南三国,与泰国邻近,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有20个国家级、省级口岸和众多的出境通道,地域优势明显。滇西南地处湄公河流域上游,该流域包括中国云南以及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范围,是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圈。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连接东盟各国,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形成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开放,对缩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内地的差距,而且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脱贫致富、保持边疆安定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在交通、通讯、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等领域进行了合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主要流经了中甸、丽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景洪、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鉴于论文研究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研究思茅、西双版纳和临沧的产业结构现状,而选择比较的样本对象为:以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丽江、边贸产业发展较快的德宏和红河、依靠地方土特产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的文山和欲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的广西等。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滇西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为基础,一方面借鉴上述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另一方面依靠该地区所拥有的周边和省内其它地区所没有的条件,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方式做出基本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