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陆续资助了成千上万名具有高学历的学者去往世界各地知名高校进行深造。然而,有关这一群体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并不多见。现有跨文化适应理论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个体层面、群体层面以及多层面。这些理论或者只关注个体层面的跨文化适应行为而对跨文化适应行为发生的全球、文化和社会背景缺乏考察;或者考虑到跨文化适应行为的多层面性而对这些层面的相互关系疏于研究。换言之,现存跨文化适应理论对现实生活中跨文化适应本身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关注,无法准确描述中国短期访学者群体跨文化适应的独特性。为此,本研究聚焦中国访问学者在美国跨文化适应的生活经历,旨在揭示跨文化适应现象的本质结构。 为了阐释跨文化适应现象的本质结构,获取受访者关于情感、态度、困难和挑战的最真实描述,本研究将中国访问学者定义为“跨文化体验者”,并将跨文化适应行为视为一种反思性“生活经历”,采用现象学以及自传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作者本人与35位访谈对象的“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访谈内容基于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以取得现象学数据和量化数据的互相验证。 基于“描述-还原-阐释”三个环节对开放式问题的定性分析以及对部分封闭式问题的定量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层面的跨文化渗透式学习模式,以解释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情境性。该模式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1)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五个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旅居国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族群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族群社区和与旅居国重要的他者建立的稳定的社会网络、新媒体的应用、以及跨文化体验者的个体因素。在这五个情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跨文化适应行为凸显个体的自主性选择和多元共存的后现代时代特征。(2)跨文化适应经历“进入-生存-探索-飞跃”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沉浸式适应、群体性适应以及边缘化适应三种模式共存;与文化层面渗透式学习相对应的是个体层面身份认同变化组成的连续体。(3)由于对生活经历的强调,“跨文化体验者”的概念比跨文化学者常用的“陌生人”的概念更加适合描述那些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短暂逗留的群体;此概念暗示跨文化适应已逐渐成为一种个人的自由选择。 该研究充分展现了现象学在获取真实描述、精确还原以及深度阐释等方面具有其他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潜力。今后有关中国访问学者跨文化适应状况的现象学研究可以拓展至其他国家,并与本研究结论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不同旅居国社会文化环境对跨文化适应产生的影响。同时,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深入考查上述五个情境因素对其他群体跨文化适应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这些情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