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内部重点建设是大学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实行内部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对校内某些领域实行优先投入,达到特定组织目标的一种组织行为。大学内部重点建设既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管理策略,也是一种大学组织行为,主要包括大学的公共建设、学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人才建设等。我国大学近十几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组织结构、组织任务、组织文化等日益复杂。大学必须以其有效的绩效回应外界的要求,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大学面临两种看似矛盾的资源环境:一是大学近年来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机制作用下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资源;二是与大学资源不断增加相比,大学组织内部仍然处于资源短缺的状态之中,主要是由于成本上涨和大学组织目标的无限性所造成的,资源约束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资源短缺将会对决策起到支配性作用”。一般来说,大学通常通过内部的调整来适应外部变化,包括调整任务、结构和战略目标。大学需要确定一个任务的优先顺序,保证优先满足那些它认为重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组织的行为同时还必须符合大学组织自身发展的逻辑和价值追求。因此,大学在发展战略中要确定发展重点,合理配置对大学来说非常紧缺的资源。大学内部重点建设是大学组织自身发展的理性行为,也是大学组织应对外部要求和压力尤其是大学之间竞争的策略之一大学内部重点建设是大学组织层面(学校层面)的大学组织行为,它涉及到大学组织资源的配置,不仅资源数量巨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组织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决策机制,反映了大学组织中组织成员行动的制度环境。这种大学组织行为的主要特点有:其行为主体是大学组织,是学校层面的组织行为;其行为本质属性是大学内部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其行为机制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行政机制,以顶层设计为起点,以学校的行政力量推动;其行为价值取向是绩效取向;其行为目的是指向大学特定的组织目标。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以大学组织目标为导向的、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和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在大学组织内部形成了激励效应、精英效应、重点效应,造成了大学内部的分化,主要是人员分化、学科分化以及权力分化。在实践中,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存在公平问题、效益问题、价值问题以及制度问题,而要改进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应首先分析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从大学组织中的人的维度,即个体、群体和组织;二是从大学组织的结构要素维度,包括组织动力、组织结构、组织决策、组织文化。在组织行为动力方面,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行为动力主要来自于合法性机制,即大学采取内部重点建设是大学组织内外部环境的要求,是大学为了取得政治的、社会的和内部的合法性而采取的理性行为;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另一种动力机制是竞争性机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展开对合法性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在大学组织内部,由于不同群体的角色、需求、地位以及在大学内部重点建设中的收益不同,对其认知态度各不相同,形成了对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动力和阻力。在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决策过程中,由于资源与权力的双向循环特点,大学中掌握资源较多的单位、群体和个体获得较大权力,而这又加固了他们在大学内部重点建设中获取大学公共资源的能力。大学重点建设的决策是一个政治过程,是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协商的过程,其中存在讨价还价、游说、寻租等组织政治活动。在组织结构方面,大学组织的管理结构、学术组织结构对大学内部重点建设产生影响,两种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要求组织行为进行适应。在组织文化方面,大学的组织文化潜在地规定了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而其中管理文化、学术文化以及大学组织的文化内在地存在冲突,大学内部重点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文化的整合。针对大学内部重点建设的影响因素,其改进策略在原则上一要关注大学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关注大学组织的人的因素,三是要关注与大学组织行为密切相关的组织决策、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在具体的资源配置策略上,本文提出,大学应守护大学核心价值,建立共同愿景;建立稳定、公开的大学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围绕知识创新配置大学公共资源;引入外部评价,建立“利益无关者”学术评价机制;调整组织结构,创造有利于学术发展与合作的环境;发挥大学公共资源的保障作用,防止大学内部过度分化。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大学的一项具体的组织行为,关注大学组织的结构和激励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通过对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学组织行为的解析,归纳、总结出了影响大学组织行为的因素,进而提出大学组织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路,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组织发展中大学的组织行为,以及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向,进而更好地理解大学组织和学术发展的规律,为大学管理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和视角,促进大学的组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