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因其美观、舒适、可摘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睐。隐形矫治过程中使用特定软件(如Invisalign使用的ClinCheck软件)来发布患者的矫治方案,在正畸医师使用隐形矫治器虚拟的设置治疗目标位的过程中,患者的3D方案是对每个治疗步骤进行评估的起点。因此,从正畸医师的角度来看,患者真实的初始情况与数字化模型之间、数字化模拟的牙齿移动与实际的临床治疗结果之间尽可能的吻合是理想的。这种吻合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正畸医师在整个临床治疗中的额外工作量,这一点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正畸医生往往发现,在临床上部分的患者在矫治过程中会出现脱轨的现象,需要进行中期重启,还有大部分患者在戴完所有的矫治器之后,并不能达到预期设置的矫治目标,需要再进行第二次的精细化调整。在隐形矫治过程中牙齿的实际移动量往往达不到预期设计的移动量,因此,对于牙齿移动效率的研究对于临床矫治方案的设计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3D Slicer软件是一款专业的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可以将二维的数据转化为三维图像,并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叠分析,并在医学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本研究通过3D Slicer软件,对临床上进行了精细化调整的患者第一期矫治后的预期和实际牙齿移动量分别进行测量分析,为正畸医生临床上设计矫治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名成人安氏Ⅰ类患者使用Invisalign矫治器进行治疗,在患者的一期矫治结束后,应用3D Slicer软件测量每颗牙齿在不同方向上的移动量,比较患者上、下颌牙齿的预期移动量和实际移动量的差异,来预测使用Invisalign矫治器的牙齿移动的准确性。为临床上医生制定矫治方案、设计牙齿的过矫正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成人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例,这20例患者均为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全程采用Invisalign无托槽隐形矫治,在一期矫治器佩戴完成后,使用iTero扫描患者牙齿并进行矫治效果进展评估,观察到有部分牙齿未达到预期矫治目标,后期进行了第二阶段的精细化调整治疗。患者的初始模型和预期矫治结果模型从一期矫治的ClinCheck的方案中获得,患者的实际矫治效果模型从二期精细化调整阶段ClinCheck的方案中获得。利用三维图像分析软件3D Slicer,将预期矫治效果模型和实际矫治效果模型分别与患者初始模型进行叠加,叠加区域为磨牙,然后利用软件的测量工具进行牙齿移动量的测量。一共测量了400颗牙齿的垂直向移动、水平向移动和旋转移动,并测量了上下牙弓间的横向宽度。然后,运用SPSS22.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预期的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的差异。 结果:1.在水平方向,只有上颌中切牙和上颌尖牙的预期值和实际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差异较小,差值的中位数为0.15mm-0.16mm;牙弓的横向宽度改变,只有上颌尖牙间宽度改变的预期实际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88,P=0.007)。 2.在垂直方向,上下颌切牙伸长移动的预期与实际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下颌切牙的压低移动与下颌尖牙的垂直移动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上颌中切牙的差异最大,中位数为1.31mm。 3.所有牙齿旋转移动的实际值都明显小于预期值,其中上颌尖牙的差异最大,为3.62°(P<0.05),上颌前磨牙的差异最小,仅为0.42°(P<0.05)。 结论:1.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时,成人患者牙齿的水平向移动及牙弓横向宽度的改变容易实现,准确度较高。 2.成人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时,在牙齿的垂直向移动中,伸长移动准确度高,压低移动准确度低,其中切牙的压低最不准确。 3.成人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齿的旋转移动最不容易实现,牙齿移动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