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表现于语言就是人类的语言都具有比较范畴。“比”字句是汉语特有的表示差比的句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往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更多地从描写出发以展现其句法、语义特征,“语法化”理论兴起后也出现了对其起源的探讨。不过,对诸如“比”字句为什么能够取代汉语中原来已经存在的“于”型差比句、“比”字句中的程度副词的语用价值、“比”字句在人类语言表示差比结构中是否独特等问题却一直鲜有人问津。因此本文试图对这些和“比”字句相关的问题作一番研究。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除了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结语》,正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阐明了选题的意义、本文采用的语言研究方法、语料的来源和存在的困难。 第二章主要研究“比”字句替代“于”型差比句的原因。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对信息排列和理解的优化角度作出了解释, 第三章重点探讨了在动补结构发展为高度能产句法格式对“比”字句的信息排列带来影响后“比”字句依然继续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关注“比”字句中一般认为是表示程度加深的“更”类程度副词的使用,在“面子保全理论”框架下发现了其语用价值。 第五章以本文第二、三章提出的标准对主要是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进行了类型学分类,以检视“比”字句在人类语言中的地位。 第六章给出了结论以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