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抗人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D40配体(CD40L、CD154、gp39)是一种分子量为33KDa的Ⅱ型跨膜糖蛋白,其基因定位于Xq26.3-Xq27.1,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主要表达在活化的CD4~+T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人们最初是通过高IgM综合征(HIGM)认识CD40L在体液免疫应答中的作用。HIGM免疫缺陷病发病机制为编码CD40L的基因发生突变,使CD40L不能功能性表达、或致使CD40L不能与CD40结合,主要表现为血清IgM的水平升高,IgG、IgA、IgE水平下降或完全缺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40/CD40L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CD40/CD40L的信号途径:(1)促使抗原递呈细胞的有效活化,进而介导其分化、成熟,启动免疫应答的产生;(2)活化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参与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形成;(3)促使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分泌Ig及类型转换,对生发中心和记忆性B细胞的形成及维持起重要作用;(4)促进免疫活性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1、IL-8、IL-12、TNF-α等),参于 摘 要 免疫应答的调节。 业己报道,运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阻断CD40CD40L,能有 效地抑制特异性免疫应答,减少特异性抗体和CTL的产生,在自身 免疫、移植排斥、炎症等病理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报道, 抗 CD40L单克隆抗体在小鼠自发性肾炎 SW、小鼠糖尿病 NOD、 实验诱导的胶原性关节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等自身 免疫病模型中,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 的产生,缓解症状,延迟病程发展。同时,在皮肤、心脏、肾等小 鼠移植模型中,运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能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 为移植排斥的防止和移植耐受的诱导提供了新方法。该单抗在基础 及临床免疫学中的应用前景己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世界上报道的 阻断型抗CD40L单抗仅三株,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鉴此,阻断型 抗CD40L单抗的研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而且还有潜在的 开发价值。 本研究以高表达人CD40L分子的小鼠成纤维转基因细胞为抗原, 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将免疫的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 胞SP2/0融合,通过荧光标记、竞争抑制、细胞核型分析和免疫印迹 等方发获得并建立两株识别不同抗原位点的鼠抗人CD40L单克隆抗 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 IBI、4F。经体外长期传代培养, 液氮冻存半年以上反复复苏良好,分泌特异性抗体性能稳定。 CD40分子表达在一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胸腺内皮细 胞,以及一些淋巴细胞性肿瘤病:卵巢癌、鼻咽癌、膀耽癌、慢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入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 幼淋巴性白 血病0LL)及多发性骨髓瘤(MM)等。文献报道,这些肿瘤细胞 与正常的免疫细胞不同,用抗CD40激发型单抗激发或CD40L转基 因细胞与表达CD40分子的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可导致其生长抑制甚
其他文献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结肠癌在北美和西欧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中在美国,发病率占到全部肿瘤疾病的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在我国,近年来由于饮
众所周知,氡已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氡及其子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氡及其子体的测量是一个涉及核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放射医学等学科领域的
浙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3年来成效显著,政策设计城乡一体,参保缴费待遇激励,制度衔接渠道畅通,经办管理统一规范,对于目前正在试点中的新型农村
本研究为阐明速殖子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利用弓形虫生物信息学资源,获得MIC蛋白的序列检索和分析结果,并建立相对完整的入侵相关粘附分子模序特征谱TAMMPMprofile;在TAMMPMpr
目的:分析思维导图在肺炎住院患儿护理及近亲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慈溪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237例,按照入院时间不同采用随机抽
目的:观察药物罐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水市中医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提出一种冗余度机器人全局优化的新方法.通过引入自运动变量,为冗余度机器人全局优化问题建立了一个简单泛函极值模型,并由此导出了响应的全局优化算法.这种方法建模简单,计算量小
背景与目的:  贲门癌(Gastric Cardiac Carcinoma,GCC)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呈现上升态势,生存率低且预后差。其发生部位于食管鳞状上皮和胃腺上皮的交界处,因解剖位置特殊,发病机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