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68.5%,未来的几十年内煤电仍然是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主体。换热器是热电厂必不可少的设备,国内换热器的主要材料为316L奥氏体不锈钢。然而316L不锈钢存在抗氧化性不足,耐蚀性较差,持久强度不够等缺点。铁素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如:良好的延展性,较低的热膨胀系数,高耐腐蚀性和相对较低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因此,寻找一种可替代316L不锈钢耐蚀性优异且经济的新型钢种具有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68.5%,未来的几十年内煤电仍然是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主体。换热器是热电厂必不可少的设备,国内换热器的主要材料为316L奥氏体不锈钢。然而316L不锈钢存在抗氧化性不足,耐蚀性较差,持久强度不够等缺点。铁素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如:良好的延展性,较低的热膨胀系数,高耐腐蚀性和相对较低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因此,寻找一种可替代316L不锈钢耐蚀性优异且经济的新型钢种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工程实际价值,445J2不锈钢是在传统445不锈钢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微量的Nb、Ti、Al、M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频发地震,而在地震中村镇地区的受灾情况十分严重,因此研究经济性良好且适用的隔震方法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小汽车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但废旧轮胎的大量产生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将轮胎破碎后的颗粒与砂混合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因此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废旧橡胶轮胎带来的压力。本文通过橡胶砂、空心砌块与盖板进行组合,在课题组已有橡胶砂芯隔震砌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近些年随着大量分布式能源的不断接入,随之引发了许多的电能质量问题。在众多的电能质量问题中,电压暂降对配电网造成的危害是最严重的,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DVR)作为一种新型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由于其响应速度
稳定性是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对大部分的系统来说,稳定是保证系统能平稳运行的前提。而线性系统是现代控制理论内非常基础却非常重要的一类动力学系统,其理论基础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工业中的系统,都能用线性系统模型来描述。在电力系统中,普遍存在着影响系统稳定运行的因素,例如分析系统稳定性时建模引入参数不够精确、在网络信号传输中不可避免的时滞现象以及系统自身的扰动。由于电力市场也是属于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社会对可再生资源产生了迫切的需求。而其中超级电容器则因为优异的性能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在应用于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中,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价格便宜,理论电容高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MnO_2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代表材料。但是二氧化锰的导电性较差,这就导致其在反应时很难与电解液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容量较小。首先,我们通过改变不同的
作为一种新型储能装置,锂离子电容器由电容型正极和预锂化电池型负极组成,具有超级电容器优越的功率特性和锂离子电池优异的能量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动力学行为较差的负极和容量较低的正极使得锂离子电容器存在着动力学不匹配和容量不匹配问题,限制了器件的发展。因此,研制具有高倍率性能的负极材料和高容量的正极材料对于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具有重要意义。碳材料中,硬碳是高功率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的良好
风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受到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压力等多种自然因素影响,风电输出功率不可避免的存在随机性和波动性,影响到电网的平稳运行。风电功率的短期预测精准性影响着电网调度计划、风电场发电计划的制定和备用容量的规划,因此提升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精确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例数据,对比了预测1天风电功率时4种单一风电功率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得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
自2009年具有双极性传输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用于太阳能电池器件,经过器件工艺的改进和材料的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效率由3.8%提升到了25.5%,成为极具商业化应用前景的新型太阳能电池。通常情况下,PSCs器件结构由工作电极(ITO或FTO玻璃)、电子传输层(ETL)、钙钛矿光吸收层、空穴传输层(HTL)和金属电极(Au、Al、Ag等)五部分构成。其中,HTL起到至关重要
高频链矩阵变换器(High Frequency Link Matrix Converter,HFLMC)具有结构紧凑、能量双向流动和轻量化等优点,近年来在新能源发电、电力传动等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得到应用。HFLMC由矩阵变换器和高频变压器复合而成,在大容量、高安全性场合,常将多台HFLMC组成并联系统。在HFLMC并联系统中,下垂控制作为一种无需通信的控制策略,成为并联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