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ongor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拉分作用下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挤压反转。经勘探实践证实,盆地内已发现的油气藏均与反转构造有关,反转构造的研究对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地震与测井资料恢复了盆地在白垩纪末期和古近纪末期的剥蚀量,其方法主要为地层厚度比值和声波时差法,结果表明,两期的剥蚀量均具有“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且白垩纪末期的剥蚀量明显大于古近纪。盆地的沉降史分析表明,从白垩纪到古近纪,盆地的总沉降量和构造沉降量均逐渐减小,说明白垩纪的构造活动明显强于古近纪。由于盆地是在走滑、拉分作用的诱导下所形成的,盆地内的早期正断层大多具有较大的倾角,在反转过程中断层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逆位移,而主要为地层的挠曲褶皱,属于褶皱型反转构造。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成果,将盆地内的反转构造划分为三大类,即等厚褶皱型、前谷后峰型和前峰后谷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七个亚类。其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早期盆地构造格局的控制,陡坡带主要为前谷后峰型,缓坡带主要为前峰后谷型,深凹带则是以等厚褶皱型为主。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再现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从中确定了反转构造的形成时期与反转作用的活动强度。盆地内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主要以反转背斜为主;○2反转程度的不同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反转微弱则无法改善盆地的圈闭条件,不利于大型油气田的形成,而反转强烈则会破坏已形成的油气藏,使油气漏失和逸散,只有中等强度的反转对于油气聚集最为有利,既能为油气聚集提供有效圈闭,又不至于破坏已形成的油气藏;○3盆地内陡坡带、深凹带和斜坡带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因具有不同类型的反转构造而具有明显的差异。对反转构造的分析已成为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对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反转构造的强度和类型分布来分析,Bongor盆地内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应为中部斜坡带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