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刺参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ifev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刺参养殖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海水养殖对象之一。随着人工集约化程度不断加深,刺参病害频繁发生,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抗生素及传统化学消毒药物的使用虽疗效显著,但由于其多能在养殖动物体内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能导致耐药菌株滋生,目前抗生素类药物及部分化学药物使用已受到严格限制。微生态制剂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养殖动物免疫力,且绿色环保。因此,本文研究几种微生态制剂在刺参养殖中的应用,初步探索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体外抑菌实验,采用生化鉴定与16SrDNA序列分析等手段,从牙鲆肠道与刺参消化道中,分离、纯化、鉴定出三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在饵料中添加2mL/m~3的陆源乳酸菌制剂投喂稚参,初始体重(0.12±0.04)g,研究乳酸菌制剂对养殖水体、刺参肠道菌群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少量乳酸菌制剂对养殖水体部分理化指标及菌群影响不大,试验组养殖水体乳酸菌未显著增殖,陆源乳酸菌在海水环境中存活率较低。实验发现乳酸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能均能显著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且显著提高体腔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对溶菌酶(LSZ)活性有一定促进作用。试验组刺参无水应激后的吐肠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还表明,乳酸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对刺参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实验表明:去除乳酸菌菌体,不影响乳酸菌制剂对刺参的作用,本实验中,乳酸菌代谢产物对刺参起主要作用。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可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对刺参体腔细胞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溶菌酶(LSZ)活性有一定促进作用,显著降低了刺参应激吐肠率。用占饲料总重10%的活性发酵豆粕取代相应重量稚参料,应用于刺参保苗期。使用发酵豆粕,刺参SGR未降低,且显著提高了刺参体腔细胞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溶菌酶(LSZ)活性,且刺参肠道乳酸菌数量显著提高,弧菌及大肠杆菌显著降低。基础饲料中添加5%全营养破壁酵母投喂刺参。结果显示,试验组体腔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吞噬活性、ACP、AKP、CAT活性均比对照组有所增高;其中第15天CAT活性,第30天吞噬活性和AKP活性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投喂破壁酵母对刺参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显著降低了实验组刺参肠道内异养菌总数及弧菌数量。综上所述,筛选得到的三株海水养殖用潜在益生菌;施用乳酸菌、乳酸菌代谢产物、纳豆芽孢杆菌、破壁酵母及活性发酵豆粕作用于刺参,可有效地促进稚参健康生长和提高抗应激能力;通过分析施用微生态制剂后的养殖水体水质指标、刺参肠道菌群及部分免疫指标,以及生长性能指标等,初步探索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为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剧在上世纪90年代基础上进一步壮大,进入整体发展进程中的兴盛繁荣阶段,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一章就是主要对这一时期家庭剧发展过程中的重
为分析沸石作为添加剂对畜禽粪便高温堆肥氨挥发的影响,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进行野外好氧堆制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一定比例
近年来,我国饭店业的总规模在不断扩张,尤其是高星级饭店数量每年都以较高的比例增长。在国外大品牌集团饭店纷纷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内品牌饭店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