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1世纪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的投资收益率超过实体产业并开始持续攀升,实体产业利润率大幅下降,实体经济状况堪忧。而宏观经济金融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便是微观企业的金融化。在现阶段金融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持有资金不断从内部抽离,倾注于非主营的金融业领域,挤出研发投入与固定资产投资,降低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毋庸置疑的是,“脱实向虚”的问题亟需得到遏制,恢复并巩固实体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已然迫在眉睫。因此,关于如何治理实体企业过度配置金融资产的议题得到了政府与学者的重视,许多学者纷纷进行理论与实务研究,试图寻找治理过度金融化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与引导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以期借助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发挥对企业内部的治理效应,对公司相关经营决策的制订起到良性监督作用。作为公司治理中坚力量的机构投资者,能否像预想的那样,影响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决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为了深入了解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以及不同种类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金融化水平的影响,本文按照机构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业务往来是否密切,将总体机构投资者分成压力抵抗型和压力敏感型两类群体进行研究。文章选取了2010-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研究总体机构投资者、异质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分组研究过度金融化组和非过度金融化组中的显著关系。同时,对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和企业产权性质分别进行分组回归,最终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第一,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会抑制上市公司的金融化水平,且在过度金融化企业样本组中更能体现。第二,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抑制金融化的效应更强;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基本不发挥治理效应。第三,与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企业相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整体机构投资者和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第四,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和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关于政府在引入机构投资者、推进市场化水平、振兴实业方面的相关建议,这对中国如何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投资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丰富并拓展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及其异质性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行为层面的经济效应。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与引导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以期借助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发挥对企业内部的治理效应,对公司相关经营决策的制订起到良性监督作用。作为公司治理中坚力量的机构投资者,能否像预想的那样,影响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决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为了深入了解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以及不同种类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金融化水平的影响,本文按照机构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业务往来是否密切,将总体机构投资者分成压力抵抗型和压力敏感型两类群体进行研究。文章选取了2010-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研究总体机构投资者、异质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分组研究过度金融化组和非过度金融化组中的显著关系。同时,对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和企业产权性质分别进行分组回归,最终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第一,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会抑制上市公司的金融化水平,且在过度金融化企业样本组中更能体现。第二,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抑制金融化的效应更强;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基本不发挥治理效应。第三,与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企业相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整体机构投资者和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第四,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和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关于政府在引入机构投资者、推进市场化水平、振兴实业方面的相关建议,这对中国如何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投资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丰富并拓展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及其异质性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行为层面的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