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technology,2D-STI)评价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ATC)化疗后右室功能的早期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功能的亚临床改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进一步心肌损害风险。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术后病理确诊乳腺癌欲接受化疗的患者30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4.83±7.92岁,均采用以表柔比星为主化疗方案,21天为一个周期。分别于化疗前基础状态、化疗2个周期后及化疗4个周期后行常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采集需要的2D-STI图像。获得右室壁厚度(RVWT)、右室基底段内径(RVD1)、中间段内径(RVD2)、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应用频谱多普勒测量三尖瓣舒张早、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A峰并计算E/A值;应用脉冲多普勒法测量右室心肌工作指数(RVMPI);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并计算E/E′比值;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右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LSRs)及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S)。对化疗前后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2D-STI各参数与化疗药物表柔比星累计剂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化疗前及不同化疗阶段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血压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前及不同化疗阶段乳腺癌患者RVD1、RVD2、RVW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化疗前比较,化疗第2、第4周期后右室收缩功能参数S’、RVFAC、TAPSE及舒张功能参数E峰、A峰、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前比较,化疗第4周期后右室舒张功能参数E′减低,E/E′比值增高,右室整体功能参数Tei指数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化疗前比较,化疗第2、第4周期后RVGLS、RVFWS均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化疗2周期比较,化疗4周期后RVGLS、RVFWS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前比较,化疗2周期完成后,RVGLSRs有所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化疗4周期完成后RVGLSRs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表柔比星累计剂量与RVGL S、RVFWS、RVGLSRs均呈负相关(r=-0.469,P=0.000;r=-0.507,P=0.000;r=-0.374,P=0.000)。结论:1、乳腺癌患者于化疗早期可发生右室舒张、收缩功能障碍,舒张功能受损早于收缩功能,且随着表柔比星累积剂量的增加,右室功能受损越明显。2、组织多普勒及Tei指数检测蒽环类药物对右室心肌损害有一定价值,但敏感性不高,并非当前最佳的超声检测手段。3、二维斑点相关应变参数能早期检测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右室收缩功能的异常改变,较常规超声参数检测蒽环类药物对右室亚临床心脏毒性更为敏感,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