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跨区域进入模式选择及其演化问题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inmao82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中部属于煤炭资源储量匮乏地区,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一批国有重点煤矿到西部煤炭富集省份跨区域投资。煤炭企业跨区域投资时会选择一定的进入模式作为其战略决策,不同的模式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率水平、职工的再就业、当地的回采率及煤炭业市场结构,且企业的模式选择会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资企业的经验积累呈现演化特征,因此研究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进入模式的相关研究一般是围绕跨国投资展开,鲜有涉及国内具体行业的跨区域投资,本文针对煤炭企业进入模式的探索试图弥补这一缺憾,这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首先评析了跨区域进入模式选择、演化及绩效的相关文献,指出研究尚待完善之处,这一部分主要是文献归纳的方法;然后结合煤炭企业跨区域投资的特殊性重新构建了煤炭企业跨区域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参与西部投资决策的东中部8家煤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有效数据和Logistic回归、合作博弈等方法分别对煤炭企业跨区域进入模式选择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最后分析了徐州矿务集团的跨区域投资实践案例。论文有以下主要结论:(1)现阶段影响煤炭企业跨区域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东道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东道地政府支持力度、资本密集度,由此为改善投资环境,采矿权的市场化以及煤炭资源开发的配套设施建设尤为关键;东道地市场规模、东道地市场竞争程度、企业综合实力对进入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且东道地市场规模与越大,煤炭企业倾向于以低控制模式跨区域进入;东道地市场竞争程度与进入模式的控制呈现正相关。(2)在多数跨国进入模式的研究中,资本密集度越大,表明项目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本,增加了投资风险,跨区域投资企业为规避风险更可能以低控制模式进入。本文的研究却发现在可预见煤炭产业增长的情况下,为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和避免非控股模式带来的企业非稳定性,煤炭企业反而会选择高控制模式。(3)部分煤炭企业跨区域进入模式的选择具有动态演化特征。合作博弈模型分析认为,合资企业协调成本、跨区域投资煤炭企业相对于西部合作者的资源优势程度的动态变化、跨区域投资所投入的人员和设备等资产专用性均影响了煤炭企业进入模式的演化;当东中部煤炭企业比西部当地的资源专有性强时,协调成本变化主导了合资企业的股权变动。(4)煤炭企业跨区域开发多采用控股和独资模式。针对徐州矿务集团跨区域投资的实践分析表明,控股合资、独资的绩效显著优于承包,但与独资模式相比,控股模式更容易成功。究其原因:控股模式避免了管理冲突,有利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可以降低进入壁垒并实现互补资源的有效耦合,该结论为其它企业的进入模式决策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本人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进修后,曾对该院1999年9月~2003年8月下消化道出血502例的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活动性出血灶者391例,占下消化道出血总数的77
目的通过对辅助治疗药品的分析评价,加强药品在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别是辅助用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对某院2016年计入每月消耗金额排名前二十位的辅助治疗药物进行专项点评。
乳腺癌耐药蛋白是体内重要的跨膜半转运蛋白,是一种依赖ATP酶的半结合转运体,主要负责将内、外源性物质排至细胞外。乳腺癌耐药蛋白在体内分布广泛,胎盘、干细胞、血脑屏障、
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是由于发声不当或用嗓过度以及喉部各种炎症等多种因素所致的声带Reike层水肿、出血、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而逐渐形成的,是喉部的常见多发病,与长期用声过度
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的使用在医院治疗中占有的比重逐渐提高,医院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使用的医疗器械体现出来,医院能否顺利、高效的进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抵制腐败,崇尚廉洁的价值观念,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命运。传统的教育模式实效性不足,学生接受度不高,导致廉洁教育的
肺结核病人住院时间长,自身免疫力低下,合并症多,病情重,病情恢复慢,相关知识缺乏等。针对以上特点,了解结核病人健康需求,制定周密的健康教育方案,使病人了解结核病的治疗、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健康体检中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人群体重指数的特征,分析体重指数对糖耐量的影响,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本地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体检
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对我院24例四肢皮肤缺损进行皮瓣移植术后患者,对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进行预见性的检测与护理,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