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部深切河谷地区发育大量的深厚堆积体,其孕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斜坡结构松散,在河流下蚀、降雨、地震等作用的影响下容易诱发变形。但是不同地形条件、地质结构和影响因素下的复活变形机理和关键致灾因子往往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理县西山村滑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勘探、试验以及室内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相结合,分析探讨其复活变形机理和稳定性,研究提取其复活变形关键致灾因子,旨在为建立此类滑坡复活变形的识别指标体系提供研究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如下:(1)西山村滑坡位于理县通化乡,杂谷脑河左岸,属于中~高山峡谷地形。区内断层发育较少,仅有一条断层通过,即为平石头断层。区内出露岩层主要为茂县群及志留系的青灰色千枚岩,据钻探揭露,岩层产状变化较大。而其上堆积物主要为崩坡积物以及冰水堆积物。堆积物主要以粉土夹碎石及碎石土为主,平均厚度约为55m,属于深层堆积体滑坡。滑坡体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剖面形态呈阶梯状,在地形上主要呈“下陡—中缓—上陡”的形态。(2)查阅了相关文献以及资料收集,了解了理县区域的区域地质环境概况,再结合现场调查的情况,总结出西山村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将滑坡体进行物质分区以及变形特征分区,结合监测资料,开展了滑坡复活变形机理的工程地质分析,归纳为蠕滑-拉裂变形,其变形发展方式表现为逐级后退。(3)通过现场大重度、渗透试验以及室内力学性质试验得出,滑坡体重度为18.3KN/m3,渗透系数平均值为1~2m/d。测得滑体抗剪强度在天然状态下为C=24.25,φ=36.92,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为C=14.2,φ=30.55。可以看出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滑体的内聚力受影响较大,降低了约10kpa,而内摩擦角受影响较小,降低了约6°。(4)在滑坡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数值模拟对滑坡进行了分析。旨在对现场调查及监测数据推测出的滑坡复活变形机理加以验证。根据该区的地震烈度,通过查阅资料得到该区50年超越概率63%、10%、2%的峰值地震加速度分别为(0.04g、0.15g、0.5g),由该地区历年统计的降雨资料,得到理县通化乡地区近5年的平均小时降雨量,结合文献的查阅,选择相关公式计算降雨重现期,得到重现期为10年、20年、50年、100年的降雨强度分别为(35.4mm/h、41.3 mm/h、48.7 mm/h、54.5 mm/h)。并对滑坡体分别进行分析,得到西山村滑坡在这些条件下的变形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得到,数值模拟变形区域与现场调查以及监测数据基本吻合,且随着地震峰值加速度、降雨强度的增大,滑坡体的变形也随着增大。(5)根据现场调查及监测数据,提取出滑坡体的致灾因子,其中斜坡结构、地形地貌等为滑坡体变形的基本条件,而降雨、地震为滑坡体复活变形的关键致灾因子。在此结论下对降雨、地震关键致灾因子对滑坡体的影响程度进行二维数值计算、并定量地分析了的地震、降雨对滑坡体的稳定性的影响,得到西山村滑坡在地震、降雨关键致灾因子作用下的临界值。通过计算表明,滑坡体整体在关键因子作用下不会产生加速变形,而局部在较大地震加速度和降雨强度影响下会发生加速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