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链燃烧中铁基复合载氧体与CO的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ong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链燃烧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低能耗CO2分离技术,高性能的载氧体是该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铁基复合载氧体通过不同活性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优势互补,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能。理解载氧体与燃料分子的反应机理对载氧体的理性设计和性能调控非常重要。本文基于化学热力学、热重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系统地研究了铁基复合载氧体与CO的反应特性及微观反应机理,揭示了其中的构效关系和不同金属原子间协同作用的本质,为化学链燃烧中铁基复合载氧体的应用提供指导。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得到了四种有代表性的铁基复合载氧体,包括尖晶石相的NiFe2O4、CoFe2O4、CuFe2O4和非尖晶石相的(Mn0.33Fe0.67)2O3。应用化学热力学分析和热重实验研究了铁基复合载氧体的反应特性。热力学分析表明,Co2+、Mn3+、Cu2+优先于Fe3+被还原,而Ni2+滞后于Fe3+被还原,(Mn0.33Fe0.67)2O3在还原过程中能形成尖晶石相的MnFe2O4。热重分析实验表明,NiFe2O4和CoFe2O4中Ni、Co显著加快了Fe2O3转化成Fe的反应速率。(Mn0.33Fe0.67)2O3和CuFe2O4则都具有一定的释氧性能。Mn主要改善了复合载氧体中Fe2O3被还原为FeO的反应过程,Cu明显提升了载氧体CuFe2O4的低温反应活性。总体来说,相对于单金属载氧体Fe2O3,铁基复合载氧体的反应活性和载氧能力因不同活性组分间的协同作用而得到了改善。
  反应条件对载氧体的反应特性及速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了铁基复合载氧体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CO浓度对铁基复合载氧体的反应速率和还原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提高反应温度和CO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和加深还原程度。然而过高的反应温度会导致载氧体出现烧结。锰铁复合载氧体在700?900℃内无烧结,具有很好的抗烧结能力,其次是铜铁复合载氧体,仅在900℃时出现轻微的烧结。当CO浓度低于5%时,不利于铁基复合载氧体的深度还原。提高升温速率铁基复合载氧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滞后效应,其大小顺序为:NiFe2O4  前述实验表明NiFe2O4和CoFe2O4中Ni、Co的存在提高了载氧体的反应活性,但具体的反应机理仍不清楚。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CO在NiFe2O4和CoFe2O4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和氧化机理。结果表明,NiFe2O4和CoFe2O4中Ni、Co的存在改善了载氧体的成键特性,其反应活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升。NiFe2O4表面上Ni区域的CO吸附和氧化活性均高于Fe区域;CoFe2O4表面上Co区域的CO吸附活性比相应位置的Fe区域高,但CO通过Fe区域的氧化比在Co区域容易。CO被表面三配位氧的氧化是包括CO吸附和CO2脱附的两步反应,速控步骤是CO2脱附。CO被表面二配位氧的氧化是包括CO吸附,CO2形成和CO2脱附的三步反应,速控步骤是CO2形成。NiFe2O4和CoFe2O4各自表面上四条反应路径的能垒相差不大,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连续进行,这与热重实验中仅观察到一个失重峰的结果相符。
  相比于镍铁和钴铁复合载氧体,锰铁和铜铁复合载氧体还具有高温释氧的性能,但其释氧机理以及其与CO的反应机理研究还未见报道。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CO在MnFe2O4和CuFe2O4表面上的吸附和氧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nFe2O4表面的吸附活性中心是Fe原子位,CO在MnFe2O4表面上的氧化包括三个基元反应步骤:CO吸附、CO2形成和CO2脱附。在Fe终端面,CO2形成是速控步骤;在Mn终端面,由于表面Mn原子的空间位阻效应,CO2脱附成为了速控步骤。CO在CuFe2O4表面上的氧化存在两种反应通道:一步反应通道中CO可直接与表面活性最高的氧原子反应生成CO2,该反应不需要能垒。两步反应通道中包括CO吸附和CO2脱附,CO2脱附是速控步骤,该反应通道中能垒可低至3.87kJ/mol。CuFe2O4中Cu的存在使得CO氧化过程中的能垒显著降低,具有很好的低温反应活性。释氧反应与晶格氧配位的金属原子的活性有关,Cu2+相比于Mn2+更有利于释氧反应。
  对比分析了四种铁基复合载氧体的反应活性及构效关系,总体来说,铁基复合载氧体晶格氧的活性顺序为:CuFe2O4>NiFe2O4>CoFe2O4>MnFe2O4。CuFe2O4在四种铁基复合载氧体中晶格氧的活性顺序最高,但900℃时CuFe2O4会出现轻微的烧结现象,这可以通过元素掺杂或者惰性负载等改性措施来提高其抗烧结能力。比较分析铁基复合载氧体表面活性氧的配位环境差异,发现不同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形成不同的配位环境而表现出协同作用,其中与四面体金属原子配位的氧原子活性是最低的,四面体金属原子位是惰性原子的最优掺杂位。基于此,提出了将四面体金属原子用惰性金属原子取代以增加抗烧结能力的定向调控方法。
其他文献
低温流体在通过管路系统传输前,需对管路系统进行充分预冷,以避免低温液体在输运过程中出现气液两相,造成潜在的危害。低温预冷过程中,流动膜态沸腾起着主导作用,它涉及到复杂的传热和流型转变。因此有必要阐明低温预冷过程的气液流动与传热耦合机理,本文以液氮为研究工质就低温流体传输管路预冷过程仿真研究做了如下工作:  针对管路预冷过程中最主要的膜态沸腾,首先基于两流体模型建立了单管预冷过程的仿真模型,并通过A
学位
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温度控制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寻找清洁、精准、快速的降温方式。热电制冷技术凭借体积小、无运动部件、响应快、污染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也受到了制冷量不足、COP低等缺点的制约。在热电材料尚未获得突破的情况下,对传统热电制冷器进行结构优化成为提升性能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背景下,为提升热电制冷器性能提出了L形热电臂结构,分析了L形热电制冷器的性能影
高热流密度的热点散热问题成为制约芯片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微型热电片由于其冷流密度大、体积小、可精确控温、便于封装集成等特点,特别符合芯片热点的散热需求。然而,目前关于微型热电片在芯片热点散热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稳态热负荷的工况,不符合实际的工程应用需求。因此,本文研究了微型热电片冷却芯片热点的动态特性,讨论了四种散热结构的适用工况,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  本文基于芯片热点的传热模型,分析了热点与基
射流冲击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关于射流冲击噪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音速的声源机理和低速的传热传质,忽视了低速射流(v<0.4Ma)产生的气动噪声问题。本文围绕斜板和长圆柱两个障碍物,建立射流噪声预测方案,开展机理研究。  基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结合声类比方法(Acoustic analogy method)的流动噪声预测理论,本文根据射流的流场特征明确了网格分布、
学位
人体咳嗽活动带来大量液滴喷溅,进而伴随着附着在液滴上的微生物进入室内。微生物的扩散主要受室内空气流动状态影响,同时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存活能力以及液滴在空气中的蒸发过程均与室内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探讨气流组织对咳嗽液滴蒸发与扩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价。  编写自定义函数将饱和蒸汽压、咳嗽速度曲线以及蒸汽扩散系数等引入离散相模型中,添加液滴位置以及蒸发状态统计功
学位
热声技术是一种新型环保可靠的能量转换技术,可实现热能与声能的相互转换,热声制冷技术已经在一些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尽管如此,在商用效率上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除了优化热声制冷机结构和性能外,寻找创新的应用方式也是推进热声制冷技术商用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热声制冷机的输热问题展开如下数值研究。  (1)针对驻波制冷机模型,提出了驻波热声热机的散热工作模式,利用DeltaEC软件模拟分析了制冷与散热两种工
如今,随着电子设备的集成和发展,传统的散热方式无法满足热流密度或集成性与便携性等要求。而热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少有或无运动部件、使用环保工质以及易于与电子设备集成等优点,因此具有电子设备散热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热声装置,如热声制冷机和热声发动机,具有热流密度低或起振温度高等问题。为此,本论文提出热声波散热工作的新模式,并研究热声波输热效应与振荡流换热对这种新模式散热的影响及其耦合作用,拟为电子散
生物质作为唯一的可再生含碳资源,其高效高质化利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生物质气化可有效地将其转化为高品质合成气,为液体燃料和化工合成提供原料,对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至关重要。熔融盐热转化技术应用于生物质气化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合成气的品质和产量。然而,目前缺少关于生物质熔融盐热解气化过程机理的相关研究。本文开展了生物质熔融盐热解气化的系列实验研究,考察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熔融盐体系的适应性,探讨了熔
学位
煤气化技术是一种煤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低阶煤中通常含有较高含量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元素(AAEMs),这些元素可以在气化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催化作用。在AAEMs中,有机态的钙(Ca)因为具有较高的含量、低挥发性、高分散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虽然针对Ca的催化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关于Ca的催化气化机理方面,尤其是对Ca的催化反应模式的研究,仍存在一定争
学位
煤气化技术是煤炭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煤气化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H2S会对下游设备产生腐蚀,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煤气化气中的H2S进行高效脱除,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高温干法脱硫方法因其系统效率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是煤气净化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其主要采用高温脱硫剂实现对煤气中H2S的脱除。然而,目前对不同制备条件及活性组分的脱硫剂研究尚不完善,脱硫剂在脱硫-再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