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场景中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zy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是计算机视觉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融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在虚拟现实、交通监控、生物医学、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基于传统的目标检测过程中,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更新和模型对场景变化的敏感度等,影响了检测的速度;以及运动目标受光照的影响产生的投射阴影也会影响到检测的准确性。在复杂的场景中,由于光照的变化、运动目标与背景的相似度高以及运动目标的交叉运动等,使得在运动目标跟踪过程中会出现跟踪丢失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复杂场景下运动目标的检测和跟踪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高斯混合模型的自学习算法,该算法通过在传统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的基础上,推导出学习率因子和遗忘因子的递归表达式,从而使得参数更新更加精确,收敛速度更快。针对光照所产生的投射阴影,在检测过程中运动阴影也被检测出来,本文通过HSV(Hue, Saturation, Value)颜色模型对阴影进行消除,使得在复杂背景下检测的前景目标更加精确。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的混合高斯模型需要到第40帧左右才能很好的检测出运动目标,而高斯混合模型的自学习算法在第22帧左右就可以很好的检测出运动目标,且通过阴影消除后,前景目标也更加精确。(2)提出了交互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粒子滤波,用来解决粒子数匮乏问题,通过引入粒子间的交互信息来减少粒子历史状态之间的联系,不仅解决粒子数退化的问题,还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提高了算法的性能。利用人体运动检测的结果,选择包含目标区域边界的两个对角顶点作为跟踪的特征点,用交互MCMC粒子滤波来预测并跟踪特征点的位置和速度,从而得到特征点的轨迹,选择特征点的三维空间位置和速度作为状态变量,从而避免了将非线性函数直接线性化引起的跟踪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在复杂环境下对目标进行跟踪时,即使存在光照、目标与背景相似度高等情况,也不会出现跟踪目标丢失的现象,同时,也能可靠地预测和跟踪运动人体在3D空间的运动轨迹。(3)提出了将模糊数据关联和粒子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并用于多目标跟踪过程中,该方法通过在粒子滤波重采样后加入改进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将由数据关联得到的最佳隶属度作为粒子的权值,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噪音数据的干扰,并通过算法性能的分析可知,在目标航迹有交叉的时候也不会丢失跟踪目标。实验结果表明,在复杂的环境下,当人体运动出现交叉时也能很好的对人体进行跟踪,而不会出现跟踪丢失的现象,从而增强了目标跟踪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其他文献
分集合并技术可以有效的对抗多径衰落。MIMO系统是现今研究较多的空间分集方式,但是它的应用受移动终端体积和成本的限制。协作分集可以有效的避免MIMO系统的缺陷,它通过各用
水下机器人在海洋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水声通信系统作为水下机器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水下机器人无缆操控的关键设备。本文涉及的是一套实际应用于某型智能水下机器人的水
随着互联网及其数据业务不断飞速发展,互联网中交换和路由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交换和路由系统核心的交换结构,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单级交换结构如crossbar和简单
雷达记录存储设备能够对雷达数据记录存储以及雷达回波数据再现,对特殊情形下的事后分析研究以及场景再现提供基础。由于雷达数据量巨大,必须对其进行压缩后存储,否则将给实
视频监控应用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可是,目前大部分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集中在桌面计算机或者基于Web网络。随着国内3G网络的正式商用以及移动智能终端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基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主要方向。它是对视频图像中动态区域分析,检测、获得运动目标,对其进行定位、获得动态目标的特征参数,以此获得目标的运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利用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FDM)、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等技术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快速提高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通用PC机上实现照片级真实感渲染已成为可能,这促使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交互式虚拟建筑漫游领域是新兴起
随着人们对大气光通信的深入研究,激光束的相干特性和偏振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研究大气湍流中光束的目标回波特性在逆向调制光通信系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在相干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多媒体宽带业务的需求日益递增,而对于目前频谱资源紧张的无线通信系统来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变化,因此就必须开发更高频率的资源,向更高容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