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生活在民族冲突激烈,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宋以来,北方民族政权的强大威胁,社会的极度动荡,使得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遭到空前破坏,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被打破,以华夏(汉)族为主导的“天下”格局日益失衡。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中,汉民族的民族意识更是空前高涨。朱熹的民族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并伴随着其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四个部分对朱熹的民族观进行了梳理。第一部分,引言,总结了中国民族观研究的现状,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民族”与“民族观”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说明。第二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从时代背景、家世、学术渊源等方面探讨了朱熹民族观的形成。朱熹民族观的形成与当时民族冲突激烈,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下,朱熹的成长及其一生为官的经历都受到影响。在家学、师承以及传统民族观的影响下,朱熹对当时的民族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观。第三部分,即论文第二章,探讨了朱熹民族观的内容和特征。在朱熹的民族观中,对于民族认识已经较为清楚,“民族国家论”是他对现实政治格局的无奈接受;汉民族“正统”观既是他在传统民族观熏陶下的观念自觉,也是他日后民族思想体系形成的基础。初入官场,朱熹便表现出了激烈的主战反和倾向,他极力主张复仇,赞扬主战,贬斥和议。这也是他一生都在坚持的政治论调,共同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使他与主战的陆游、辛弃疾等人发展成至交。师从李侗以后,朱熹摈弃佛、道,彻底投身儒学,通过对当时政治形势的重新思考,加之李侗的启发引导,朱熹的思想发生转变,由坚决主战,转向“修内以攘外”,主张以德治国,并从事积极的“修内”实践,同时,也开始构筑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而在他理学体系中,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教育等一系列思想都体现了他的民族观。而重建华夏正统的出发点,也使得朱熹民族观呈现出鲜明的“尊华抑夷”特征,表现于:对传统华夏文化优越感的重塑,对汉民族“正统”观的强调,在“大中国”观普及下“民族国家”观的凸显,以及强调“华夷之辨”以突出汉民族的“正统”地位,从而实现汉民族主导的“天下”一统。第四部分,即论文第三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朱熹民族观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即:造就了一大批在宋元至明清民族战争中的死节之士和拒仕异族政权、坚守君臣大义的前朝遗民;对后世各个封建王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后世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认为,从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的角度看,朱熹民族观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具有传承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朱熹的民族观具有进步性,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具有难以突破的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