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结肠癌的肿瘤部位、局部浸润和淋巴结的转移方式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它们内在的相关性,寻找之间的规律,为结肠癌临床外科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方法:收集两院合乎条件的结肠癌患者共118例,其中行Dz式淋巴廓清术的有12例,D<,3>式淋巴廓清术的有90例,D<,4>式淋巴廓清术的有16例。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进行淋巴结检取、登记及病理检查。统计肠旁淋巴结(Nt)、肠系膜淋巴结(N<,2>)、肠系膜根部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周围淋巴结(N<,3>)、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4>)的转移情况。肿瘤的浸润深度(T)按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提出的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肿瘤的大小以肠腔面上肿瘤的最大径表示,单位cm。肠旁淋巴结按照日本大肠癌淋巴结分站法,分为距肿瘤上、下缘各5cm以内、5~10cm以及大于10cm三组。以横结肠中部为界,分左、右半结肠。比较各组肠旁淋巴结与中枢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差异。统计学处理方法: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阳性病例数/总病例数×100%,淋巴结转移度=转移淋巴结数/检取淋巴结总数×100%。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118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65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21岁,中位年龄56岁;肿瘤位于回盲部27例,升结肠17例,横结肠8例(左半横结肠2例,右半横结肠6例),降结肠10例,乙状结肠56例;肿瘤病理分型:绒毛管状腺瘤恶变5例,乳头状腺癌41例,管状腺癌51例,粘液腺癌11例,印戒细胞癌6例,未分化癌4例。本组共有49例患者有淋巴结的转移,转移率为41.5%。共检取淋巴结1824个,平均每例检取15.29个,其中有277个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度为15.2%。肠旁淋巴结按距肿瘤边缘0~5am、5~10am、10cm以远分为三组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34.7%、20.9%,2.5%、14.1%,1.7%、5.6%;三组比较发现0~5cm组与5~10cm组的肠旁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5~10cm组与>10cm组的肠旁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3.8%,其中肠旁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8.0%,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率为19.1%。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2.0%,其中肠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2.0%,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率为38.0%。右半结肠肿瘤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左半结肠肿瘤,尤其是向中枢方向淋巴结的转移(p<0.05)。按浸润深度统计T<,2>、T<,3>、T<,4>组的N<,1>、N<,2>、N<,3>、N<,4>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2%、9.1%、4.5%、0%,40.8%、18.4%、8.2%、2.0%,53.8%、28.2%、12.8%、5.1%。上述数据示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N<,1>、N<,1>、N<,3>、N<,4>站淋巴结的转移率逐渐增加,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肠腔面上的肿瘤最大直径来表示肿瘤的大小,以4cm为界分为两组。<4cm组有52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共19例,其N<,1>、N<,2>、N<,3>、N<,4>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30.8%、19.2%、5.8%、1.9%,>4cm组有66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30例,其N<,1>、N<,2>、N<,3>、N<,4>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43.9%、18.2%、10.6%、3.0%。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发现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结肠癌肠旁淋巴结的转移主要集中在距肿瘤上、下缘5cm以内的肠旁淋巴结,大于10cm的肠旁淋巴结很少转移。左、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不同,右半结肠癌肠旁淋巴结及中枢方向淋巴结的转移率均高于左半结肠癌。随着结肠癌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的增加,其淋巴结的转移率增加,并且主要是向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结肠癌肿瘤大小的增加与其淋巴结的转移率无相关性。结肠癌的手术应以D<,3>术式为基本术式,重点要清扫中枢方向转移的淋巴结,肠管切除的长度以距肿瘤上、下缘各10c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