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400崩塌发育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竹园镇东曹村境内,距离宝成线260-400m,严重威胁着铁路线的安全。本文在对危岩的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危岩的监测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危岩的形成机制和失稳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爆破施工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影响,并反推造成崩塌失稳的装药量界限值,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对危岩的形成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危岩上部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栖霞组块状灰岩及白云岩,下部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铝土岩及粘土页岩,为上硬下软型结构斜坡。岩层产状为N10—30°W/SW10-25°,陡崖走向约N70°E,危岩体斜坡为一缓倾内斜向破。高陡的地形地貌、上硬下软的岩性结构、强烈的构造作用和风化卸荷形成的节理裂隙、铝土矿的开采等是危岩的形成因素。危岩体整体可能的失稳模式是由倾倒变形转变为沿岩层倾向方向的滑移变形直至滑塌破坏。(2)通过对危岩监测资料的分析,对危岩的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4个危岩体X方向位移量最大,Z方向次之,Y方向位移量最小。X方向位移量稳步增长,Z方向可视为匀速变形,Y方向总体位移量没有明显变化可视为稳定的。总体4个危岩体倾倒变形。(3)通过对于监测资料的分析,分别得出了局部崩塌的变形破坏模式是倾倒破坏,作为宏观整体崩塌的一部分,不能决定宏观整体崩塌的破坏模式。通过分析青川4.5级地震变形速率曲线分析,以及滑带土强度特征,得出倾倒变形特征为非控制性变形特征,宏观整体崩塌的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型破坏。从崩塌体坡面发现的挤压破坏分析,也表明了崩塌体的侧向挤压现象,也进一步证明了此结论。(4)详细分析了爆破施工对局部崩塌的稳定性影响,分别对最危险的1#楔形体、2-2#、3#崩塌体进行爆破震动稳定性评价,结论为爆破施工中在一定装药量的条件不会造成危岩失稳。根据稳定性要求推导可能导致1#崩塌体的楔形体,2#崩塌体及3#崩塌体震动失稳的装药量界限值,以便指导隧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