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司文化视野下的刘禹锡东都诗歌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东都的洛阳,在安史之乱后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任职于此的东都分司官员也告别了和长安同僚分庭抗礼的时代,转向了闲散的生活。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方,处于特殊地位的东都分司官员群体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分司文化”。作为中唐代表诗人之一的刘禹锡,和东都洛阳有深厚的渊源。在洛阳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诗篇。他在分司东都期间的作品,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性,和他其他阶段的创作有较大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分司文化视野下刘禹锡分司东都期间的诗歌创作。本文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分司文化的历史考察。第一节梳理、论述、考察了东都分司官设置历史沿革;第二节主要讨论了分司官的任职原因等历史问题;第三节讨论了分司文化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中晚唐时期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群体间形成的,以含有此时此地特色的中隐文化、唱和文化、园林文化、酒宴文化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体系”。第二章为刘禹锡和东都渊源考论,较为充分地讨论了刘禹锡同东都洛阳的渊源关系。第一节主要考察刘禹锡途经、短居、任职东都的经历;第二节以时间为序讨论了刘禹锡在东都的交游。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基础上,本文第三章用较大篇幅,在分司文化的视野下,对刘禹锡分司东都时期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性的研究。第一节主要讨论刘禹锡分司东都时期诗歌作品的内容。文中将刘禹锡两次分司东都的诗歌进行了比较,发现诗人第一次分司东都的作品多有牢骚,重要原因是其没有融入东都的分司文化体系,还留有上进的希望;待到第二次分司东都,多有唱和之作,且诗歌内容多关涉酒宴文化、园林文化,但是细看下仍有游离于分司文化体系之外刘氏特有的落寞和凄凉。第二节主要讨论刘禹锡分司东都时期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受“境生于象外”、“虚静出诗”理论的影响,加上对齐梁体的仿效,刘禹锡此时诗歌作品风格清新明丽,并且创作出一批清丽的词作。这也是强调舒适的分司文化的艺术体现。同时,推崇“片言明百意”的诗歌理论并强调“兴”这种创作手法的刘禹锡,此时的作品仍旧工于影刺,凸显了他在此时分司官员群体创作中的特殊性。第三节主要讨论刘禹锡分司东都时期诗歌作品的思想。刘禹锡诗歌中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反映出他对历史身份定位的追寻。这种追寻遇到困难的时候,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群体所倡导,主要以道家和佛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闲适的“中隐”文化,对他影响较深。但是,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此时对佛家思想热情的减弱,刘禹锡难以真正融入到分司官员群体闲散的“中隐”状态中。他的诗歌作品折射出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色彩,因而增加了对闲散的分司生活孤独、凄凉状态的感受和书写。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可以在促进学界对东都分司文化、分司东都诗人群体和刘禹锡诗歌研究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主要媒体侵权的事件屡见不鲜。当下"媒体侵权"主要是指一些主要媒体机构利用有关的媒体作品,进行损害他人人权的一系列行为,包括
文章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为例,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和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目标结合起来,分析了职业院校德育目标的三个层次,并对如何将德育目标融入本课程中进行
谈谈《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段启明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公认的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见王世贞(曲藻》。它所敷演的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莺莺传》(元稹撰)。在
"微时代"的开放式课程教学既构成了对传统课堂教学冲击,也构成学生学习的一种流行趋势。从外语课程教学视角,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微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开放式课程教学
火干扰被认为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碳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主要包括森林火灾和计划烧除。就火干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火干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差异很大,主要取决
高层建筑如若发生火灾,则会对人们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对于高层建筑,采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十分必要和迫切,在实际应用设计过程中,需依据以往所存有的各种突出问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并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礼仪理论体系,形成了礼仪文化。不过,自百余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人们对于礼仪文化的认识日渐淡漠。在现代的很多
鄂西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清江地区,正是由于土家族处在这么一个横连东西、纵接南北的中心地带,土家族才能够广泛汲取各种外来文化,从而形成包容化的文化构架。本文将鄂西地区土
迟子建是一位对生命充满敬畏与敏感的作家,她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抒写生命之真,思考生命之理:“生命”成为她全部创作的基石。她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与理解,是形成其创作独特性
中国—东盟货币互换法律机制是指对中国与东盟各国货币互换的制度性安排,包括规则、程序及其组织机构的总称。目前中国—东盟货币互换机制以双边协议为主,《清迈倡议》多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