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作物复种指数是保障我国粮油作物安全供应的重要举措。湖北省为我国油-稻-稻三熟制的北沿,在鄂东南等地目前仍保留着油-稻-稻三熟制,但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结构改变,劳动力成本增加,传统的高投入、高强度、低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在油-稻-稻三熟制模式下矛盾更为突出。探索轻简化栽培模式替代现有的栽培体系对促进油-稻-稻三熟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针对油-稻-稻三熟制模式下开展三免三抛(油菜和早晚稻生产季三季免耕、早晚稻抛秧和油菜摆苗移栽)栽培技术探索,以常规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其对油-稻-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评价其经济效益,为生产上引用三免三抛栽培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试验于2009年至2011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大田条件下进行,共有两个试验。试验一采用大田块为单元开展研究,分别选取免耕模式与翻耕模式的田块各四块,设置免耕抛秧(NTCT)和翻耕移栽(CTTP)两个处理。试验二在2011年进行,早稻和晚稻各设五个处理:分别为翻耕移栽,密度为60万苗/ha;翻耕抛秧(CTCT),密度为60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72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48万苗/ha;免耕抛秧密度为60万苗/ha,重复三次,小区面积42m2。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0年试验中,NTCT与CTTP相比,油菜产量降低了5.6%,2011年显著降低了14.4%。2010年及2011年双季稻产量在两种栽培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2010年,NTCT模式下早稻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分别高出CTTP模式下20.9%和21.2%,晚稻高出了9.4%和9.7%,且都达到显著水平,但2011年双季稻没有这一现象。生长分析表明,只有2010年的早稻在NTCT模式下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都显著高于CTTP的;2011年两种处理下,油菜及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则基本相同。与CTTP相比,NTCT双季稻各个生育期具有更多的单位面积茎蘖数。2.在不同栽插方式下,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双季稻的产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早稻在NTCT模式下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分别高出CTCT的20.0%和22.7%,晚稻的高出了17.2%和21.2%,且都达到显著水平。在NTCT条件下,不同密度之间的双季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而且NTCT模式下密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每穗颖花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生长分析表明,在不同栽插模式下,CTTP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大于CTCT的,CTTP早稻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大于CTCT,晚稻的基本相同;在不同耕作模式下,NTCT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大于CTCT,而两者双季稻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则基本相同;NTCT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在2010及2011年,油-稻-稻三免三抛种植系统比油-稻-稻传统种植系统的净收入分别高出6432元/ha,3183元/ha。本研究结果表明,NTCT与CTTP相比,会显著降低油菜的产量,但对双季稻的产量没有显著的影响;NTCT比CTTP有更强的分蘖优势,也有一定的大穗优势。对不同耕作与栽插模式分别进行比较,可以看出,NT是形成大穗的主要原因,而CT比TP有更强的分蘖优势,并能更好地积累干物质。在适宜的密度下,保证适宜的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是免耕抛秧稻稳产的重要因素。三免三抛模式总体不会对作物的产量造成显著影响,而且起到了节本省工的作用,三季净收入要显著高于传统栽培模式下的净收入,所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