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山阳竹林之中,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此称谓最早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之后在《竹林七贤论》、《竹林名士传》等作品中均有提及,他们不同流俗、超然独达,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之游”。竹林七贤其名士风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后世文人一直钦慕欣赏他们的精神、模仿他们的行为,故而在文学中便出现了许多关于“竹林七贤”的意象。人们借七贤之意象,来表达自身的高洁心志与旷达品性。他们的形象经过后世的改造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现象。东晋时期,竹林七贤具有着风度翩翩、纵酒、任诞、德行以及富有才性等形象。到了南朝,竹林七贤形象开始发生改变,他们在《世说新语》、《五君咏》《七贤论》以及墓葬壁画中产生了新的形象。初唐时期,国家安定不久,社会环境复杂。竹林七贤在唐代文人诗中有着纵酒任诞、建功立业、批判者等形象。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文化开明。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唐代士人普遍都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心态。此时唐人诗中的竹林七贤有着治国贤士、豁达进取、善琴好饮的雅士、失意焦虑以及超世的神仙等形象。中唐时期,由于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国家凋敝,人民痛苦不堪。诗人心中对社会现实关注加深,此时期文人诗中的竹林七贤有着批评者、抗志者、隐士等形象。晚唐时期,军阀割据、宦官乱政,整个社会已经发展到极其黑暗的地步。士人们仕途被堵,空有济世之心,而无报国之途。此时文人诗中的竹林七贤有着避世、社会批判者、隐士等形象。竹林七贤形象的变化,除了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诗人自身的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和现实的精神契合。对作为士人阶层的诗人来说,李唐王朝的建立无疑打破了自魏晋以来实行的人才选拔的格局,李唐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那些出身并非世族甚至是寒门的士人凭着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必然会把这种“言志”以诗歌的方式表现出来。此外,竹林七贤形象由晋至唐不断演变,与其恣意放达、逍遥自若的本身形象息息相关。他们的高蹈形象是后人追寻的根本原因。唐诗中的竹林七贤形象发展是一个阶段性过程,经过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的附会、想象,人们心中的竹林七贤形象随之发生变化。形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时代决定了诗人所吟咏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竹林七贤形象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其次,竹林七贤本身固有形象触动诗人的思考,唐诗中对竹林七贤典故的引用恰恰证明了竹林七贤在唐朝是士人精神、名士传统的一部分。唐朝的时代精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