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发育形成于南黄海西部江苏岸外,是由陆架潮流沙脊与多条潮流通道相间的海底地貌组合体系。辐射沙脊群由于其巨大的规模,独特的形态,复杂的成因以及多变的水动力条件而备受关注,本世纪海港开发提出对相关沙脊体与潮流通道冲淤变化与稳定性研究。辐射沙脊群全面资料获取较为困难,目前尚无覆盖全区范围的晚于1979年的实测数据。根据研究需要,收集到的最新资料为908专项调查实测的2006年西洋1:100,000水深图、2006年蒋家沙枢纽部及其邻近海域1:100,000水深图,江苏省南通洋口港港务局于2005年实测的烂沙洋与黄沙洋区1:75,000水深图,以及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1:200,000的1979年、1963-68年辐射沙脊群海图。限于重复测深资料是局部的,因此尚难以总结辐射沙脊群整体的冲淤变化。收集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海军司令部海航保证部和908专项调查的实测资料,数据真实、准确。而908专项调查提供的辐射沙脊群全区遥感反演水深数据,由于将其与区域实测数据叠加对比后发现有较大出入,故认为该遥感反演数据的精确度不够,不能作为辐射沙脊群冲淤变化研究的基础数据。目前对西洋潮流通道和黄沙洋、烂沙洋潮流通道的研究逐渐增多,而对蒋家沙枢纽部及其附近海域的水深变化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是在整个辐射沙脊群的地形背景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叠置对比分析,获得辐射沙脊群1963-68年至1979年的冲淤变化结果,北部西洋潮流通道、中部蒋家沙枢纽部及其邻近海域1963-68年至1979年,1979年至2006年的冲淤变化结果,以及枢纽区烂沙洋、黄沙洋1963-68年至1979年,1979年至2005年的冲淤变化结果。以辐射沙脊群1963-68年至1979年的冲淤变化为基础,以西洋和黄沙洋-烂沙洋潮流通道的整体水深变化为研究对象,全面的了解西洋和烂沙洋、黄沙洋潮流通道的水深情况及其航道的稳定性,推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为当地港口航道开发建设提供新的依据,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蒋家沙枢纽部及其附近海域的水深变化,进一步了解和完善辐射沙脊群区域的现代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63-68年至1979年辐射沙脊群全区以沿岸和东北部淤积为主,沙脊群中心枢纽部位冲淤变化较为频繁,外海大部分区域较稳定。整个区域以淤积为主,净淤积量为+2.38×109m3,净冲淤率为+0.01m/a,净冲淤量和净冲淤率均较小。(2)辐射沙脊群北部西洋潮流通道1963-68年至1979年处于自然的冲刷状态,净冲淤速率为-0.011m/a,东通道比西通道冲刷强烈,浪流冲刷效应显著。1979年至2006年西洋潮流通道整体仍是呈冲刷的趋势,净冲淤速率为-0.016m/a,西通道冲刷显著加强。(3)辐射沙脊群枢纽区烂沙洋、黄沙洋潮流通道1963-68年至1979年整体呈现冲淤动态平衡的趋势,净冲淤速率为+0.085m/a。1979年至2005年烂沙洋、黄沙洋潮流通道内段冲刷加深,潮流通道更加成型。(4)辐射沙脊群蒋家沙枢纽部及其邻近海域枢纽部及其邻近海域1963-68年至1979年呈现冲淤动态平衡的趋势,净冲淤速率为-0.008m/a。1979年至2006年冲刷量和淤积量都明显增大,冲刷面积和淤积面积也有所增大,净冲淤速率为+0.011m/a。以上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江苏沿海开发、港口建设与土地围垦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