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业态与产品,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全国、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3个尺度,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社会网络空间演化、生态旅游消费行为与偏好理论与方法,对生态旅游业态产品类型、演化过程、驱动因素、创新路径等进行研究,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态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如下:(1)按照主导功能、景观类型、资源(环境)+功能的角度划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态与产品分为3种集合业态、10种业态、36类产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态演化驱动模型由10个因素、28个指标构成。10个因素重要性依次为:可持续理念与人才支撑>生态保护>政策引导>社区支持>生态旅游竞争>生态旅游需求>信息环保技术应用>NGO参与>生态旅游企业经营>客源地居民消费能力。其中生态旅游企业经营、可持续理念与人才支撑、信息保护技术应用为核心驱动因素。(2)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与浙江省生态旅游业态生命周期演化进程基本一致,均未进入停滞衰退阶段。生态旅游业态演化的需求侧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旅游需求更旺盛、多样化、偏好细分化、消费结构合理化;供给侧影响因素包括内涵式发展、产品创新、业态融合、新技术常态化应用、产业体系趋向完善。(3)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人次生命周期曲线呈现“成长—衰落—稳定”模式,生态旅游收入、门票收入曲线均呈现“扇贝形”;生态旅游业态演化划分为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参与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04年),发展、巩固阶段(2005—2015年),停滞阶段(2016—)。2010—2019年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心性及对周边的旅游联系强度逐步降低,形成结构更为复杂的生态旅游地空间网络,网络空间演化主要受旅游交通、政策、企业经营因素的影响。(4)新冠肺炎疫情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游客旅游目的以自然山水观光、增进身体健康为主。游客人口学特征对部分生态旅游产品SP有显著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部分景点RP有显著影响;游客SP对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和自然教育产品的RP均有显著性影响;生物景观和自然教育产品的SP对RP的影响效应,比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更显著。(5)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生态旅游业态创新路径包括:推进全域融合发展,加强业态创新力度,加快业态技术升级,建立业态合作机制,推动周边联合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