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力求在大量心力衰竭的临床信息中,挖掘心力衰竭临床证候的内部特征,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证侯规律中的五脏相互关系,揭示五脏相关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情况下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为临床辨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收集了在2007年3月-2009年4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人300例,选用已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症候信息采集量表。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资料中包括疾病一般资料、疾病症状、脏腑定位及西医理化指标等。所有的数据分析均用SPSS13.0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指标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本病高发于老年患者,尤其以70-79岁为主要发病阶段,本研究未发现不同性别在心衰的发病率中有差异。2.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提取法选取了能正确反应原始变量的前三十一个因子阵,包括七十一个心衰的中医临床症状,其累计贡献率为74.077%,并将前三十一个因子阵归为两类,一类是心力衰竭所导致的特异性症状,另一类是心力衰竭过程中伴发的症状,将上述两类症状分别聚类,结果显示:心衰的临床症状既可表现为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也可表现为实证(痰浊、瘀血),而且病位除在心之外,也可涉及其他脏腑,如脾、肝、肺、肾等。3.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证候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类证型为气血两虚、痰饮内阻证,病位以心脾为主,与肺、肾相关;第二类证型为心肺气虚、痰瘀互结证,病位以心、肺为主;第三类证型为肺脾亏虚、痰瘀互结证,主要病变脏腑以心、肺、脾为主,与肝相关;第四类证型为心肾阳虚、痰浊内扰证,主要病变脏腑以心肾为主,与脾相关。心衰患者所涉及的病变脏腑如心、肺、脾、肾、肝分别所占的比例是100%、88%、35%、27.7%、7.3%。4.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变涉及脏腑的聚类分析,可以分为二个群集:第一组群集:心、肺;第二组群集:脾、肾、肝。从脏腑聚类的过程得出:心肺相关、心脾相关、心肾相关、心肝相关、肺脾相关、肝脾肾相关、心脾肾相关、心脾肺肾相关、心肝脾肺相关等。5.通过对不同病变脏腑与西医相关理化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某些病变脏腑与某些理化指标有明显相关性。研究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但心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他脏腑如心肾、心脾、脾肾等五脏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从临床角度反映了“五脏相关学说”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