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各种证型分布情况,探讨与腺萎缩程度、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研究方法:笔者将收集的306病例进行辩证分析,并将证型的分布以及年龄,腺体萎缩程度和幽门螺旋杆菌(HP)等有关因素分析,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另外选取近六年来报道的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研究文献,病例共计2855例,统计分析各种证型和分布,并进行相关性检验。总结近年来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情况。结果:临床研究显示,年龄分布上,小于30岁的患者CAG发病率低,40岁以后患者发病率增高;5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明显增高,60岁后发病率占全部人数的46.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镜病理分级与证型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六种证型的分布与腺体萎缩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胃阴不足型、阴虚夹瘀型、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均是在轻中度萎缩多见,只有寒热错杂型(P<0.05)在重度萎缩多见。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寒热错杂型多见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者,而脾胃湿热(P<0.05)、阴虚夹瘀型多见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文献研究中证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脾胃阴虚型和脾胃虚弱型。临床研究中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胃阴不足型>阴虚夹瘀>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研究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理分型等密切相关,有规律可循;研究还表明,胃阴不足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是最多见的,由此可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中,以养阴健脾、扶正固本为基础,是阻断和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关键,实为治本之图。治疗上以养阴补脾为本,清热益气,活血化瘀为要,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