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至少面临五大困难:第一是农村老龄化严重。第二是家庭对老人养老的支持力下降。第三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制约着养老水平的提高。第四是农村养老制度供给不足,第五是农村老人可动用的养老资源有限。要解决这些困难,首先就得明确老人养老的供养资源和提供系统问题,即供养资源和提供系统相结合的养老模式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五大困难的基础上,对养老模式的含义进行界定。养老模式它是对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微观个体心理动机和利益。根据养老资源由谁提供的划分原则,本文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分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和自我养老模式三种,并分别对这三种养老模式展开讨论。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的养老资源主要由子女来提供,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农村仍占主导地位。家庭养老模式,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养老保障,在维护农村乃至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养老保障功能,又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发展的趋势及条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部分,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实施的基本情况及其失败的原因。对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条件进行了归纳。重点阐述我国目前农村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实施的对策。 自我养老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但并未成为一种正式制度予以宣导和推广。文章在探讨这种养老模式存在的原因基础上,对这种模式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进行探讨。 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局面。而在这种多元化模式的组合中,政府要发挥其制度提供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最终实现城乡养老模式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