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CoV辐照水稻秸秆制备阳离子吸附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以水稻秸秆作为原料,使用超声辅助氢氧化钙处理方法先对秸秆进行预处理破坏其紧致结构增加纤维素的活性反应位点,之后将预处理过的水稻秸秆粉末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进行共辐照,使其发生接枝聚合反应,所得的接枝产物为阳离子型吸附剂,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分别获得最佳的反应条件,最终的接枝产物具有吸附水中阴离子染料的能力。  1.将超声辅助预处理后的秸秆与单一的使用氢氧化钙预处理后的秸秆中的纤维素含量进行比较,纤维素含量有了明显增加,辅以超声处理的秸秆在处理120min后其纤维素含量为58.89%,而单纯使用氢氧化钙处理的秸秆在120min后的纤维素含量仅为51.10%。  2.采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研究预处理条件,氢氧化钙用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氢氧化钙用量。并得出预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钙用量15%,超声功率450W,超声时间150min。纤维素含量为61.72%。  3.采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研究接枝聚合反应,纯水用量、辐照剂量、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用量三个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顺序为:单体与秸秆质量比>辐照剂量>纯水用量。并得出制备秸秆共聚物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纯水用量40mL,辐照剂量7kGy,质量比5:1,接枝率达到16.08%。  4.分别用扫描电镜、红外、元素分析对接枝共聚的产物进行研究,发现处理前后的秸秆结构有明显变化变得更加松散粗糙,有利于接枝反应和吸附物质;接枝后的阳离子型秸秆在红外光谱图中比原料秸秆具有不同的特征吸收峰;同时接枝后的秸秆其N元素含量为1.240%,高于预处理后的0.138%。  5.研究接枝产物对阴离子染料柠檬黄的吸附效果,结果发现阳离子型秸秆对于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效果明显受pH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曲线和动力学曲线复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在不同的温度下吸附量变化不明显,证明该吸附行为是离子交换型的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剂可以通过在高pH条件下脱吸附后再次具有吸附能力,可以重复利用。同时吸附剂对于污水中COD的吸附量达到73mg/g。
其他文献
国内电站锅炉主要以煤作为燃料。燃煤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各受热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灰污现象,受热面积灰结渣不仅会降低锅炉效率、影响机组经济性,而且更是多种安全事故的隐患。吹
为了得到质量分数大于97%的C7F14O,采用化工软件Aspen Plus中的WILS-HF模型进行模拟,理论塔板数为50,去除杂质时回流比为3,收集C7F14O产品时回流比为10,模拟得到的C7F14O收率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清洁燃烧锅炉,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广泛应用,锅炉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控制系
抗体酶(abzyme),又称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是指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它既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又能像酶那样催化某种化学反应。已有研究发现,健康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发酵工艺完美展示2016年9月7-9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同期举办2016国际生物农药与微生物肥料技术研讨会2016饲料生物发酵技术与产品研发研讨会2016上海国际生物发酵产品及技术
建立了一种聚合级生物基丙二醇中微量杂质的定性、定量GC-MS分析方法.使用HP-INNOWAX极性色谱柱,升温程序为50℃保持2 min、10℃/min升温至130℃并保持3 min、5℃/min升温至1
O2/CO2燃烧技术是一种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具有竞争力、且有着长远发展潜力的先进洁净煤燃烧技术,与传统的空气燃烧相比,O2/CO2燃烧时气氛发生了显著变化,可能影响到颗粒物的生成
随着国内外多起扭振事故的发生及电力系统中多种导致扭振潜在因素,机组轴系扭振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对扭振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灾变防治和经济运行具有极大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系统阐述了扭振发生机理,研究用于轴系扭振研究的机、网模型和相关分析方法,重点介绍应用附加励磁阻尼(SEDC)抑制扭振的方法,计算了伊敏电厂600MW汽轮发电机转子的扭振特性,分析扭转振荡(SSO)及两相
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储量及稳定性受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减少。直接影响是指通过土地利用与管理将湿地、森林、草地等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地农田化,降低其土壤固碳能力;间接影响是指通过改变气候来增加土壤碳通量。同时考虑两方面因素对于土壤碳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采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湿地保护等一系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措施来维持土壤碳储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