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自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十多年来,先后发表了《燃烧的绿树》三部曲、《空翻》、《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二百年的孩子》和《再见了,我的书啊!》等作品。作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尽管年近古稀,仍然表现出强烈的创作生命力,从这些作品中不仅能看到其创作技法的日益精湛与发展,也能感受到多年来作者通过大量阅读所得到的人生感悟与思考。本论文将研究范围锁定在大江健三郎1993年至2002年间发表的《燃烧的绿树》三部曲、《空翻》、《被偷换的孩子》和《愁容童子》这四部作品上,透过作品间存在的联系来分析其主题的一贯性,以及各个作品的独特性,并结合作家的其他作品,探寻这一时期的大江健三郎作品在创作上的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本论文共由六章构成(包含序章、正文、终章)。在序章中,首先对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历程进行回顾,结合常见的观点将其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四个部分,简单介绍各个阶段作品的创作特点和主要评价,并对日本和中国的先行研究进行介绍与概括。然后,重点关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的大江作品,找到本论文的问题意识。一个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作家,在一度宣布停止小说创作之后,为什么要自我食言,重新开始创作,而这些新的作品对于大江的整个文学人生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几部作品之间明显的联系与差异是怎样产生的?这些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抓住大江在文学方法中十分强调的一个理念“重复中包含差异”作为切入点,从“怎么写”和“写什么”这两个角度分析各部作品间存在的共同与差异。在正文部分的四章中,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分析小说创作方法上的共同与差异;第三章和第四章则侧重分析小说内容与主题方面的共同与差异。进而在终章中得到有关的结论。大江健三郎在文学手法上受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影响,一贯强调“陌生化”等一系列手法。在近年的作品中,“小丑一般的主人公”和“荒诞现实主义的形象体系”这两点尤为突出。前者主要体现在各部作品的主人公“颠覆社会秩序”的行为方式上,而后者则通过小说人物的“畸形与残疾”以及小说情节的“狂欢性”得到了印证。第一章第一节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节则关注大江文学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