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文化内在连续性的整体。传统哲学思想的分期在凸显文化阶段性特征上固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做法本身也容易在形式上遮蔽了哲学思想发展的文化内在连续性,进而影响我们对文化阶段性特征的深入而系统的理解。系统地阐发李翱心性思想,会发现李翱对先秦的人性论思想多有开发,并且经过南北朝五代等人性论的断裂,隋和初唐对人性论救赎所作的努力,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面结合得甚好的儒家“性善”观越来越影响李翱和辐射在李翱身上。李翱所研究的性善说和情邪论,正是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路向的发展在唐朝的表现。弥补对李翱的作用忽视的缺憾,也就是补全了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信心。补全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信心与加强对祖先的一套和谐式修养观念的崇敬和对自己不和谐修养观的改造,正是对历史作出正确交待、对“性善”做出正确的鉴别的正确的态度。因而对李翱的一套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以及方法体系加以归纳创新就充满新意,采取他好的方面,摒弃他不好的方面(比如他主张等级制等),并升华他的理论出发点,才能显现文化的功能和功用,改革对哲学家的认识等,进而对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在准确把握既往哲学思想分期特征的基础上,如何仔细了解哲学思想发展之过渡期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任务,以架构起一个完整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史,便成为一个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问题。本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之思想认识的属性下作成的。李翱是一个对我国的奠定哲学基调的全局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作用,犹如保罗对于圣经,黄公望对于赵孟頫后的中国山水画(格局)。本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的借鉴价值,因此在选题当中的论证方面——主要是背景部分:以李翱复性论思想为研究对象,以基本文本分析方法为手段,充分展示李翱复性论思想之具体内涵,并达成以下之思想史认识,即:作为中唐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翱在当时儒、释、道三家并起之复杂的历史格局下,大力倡导复兴儒学、对心性思想的“着力”揭示的环节——主要分析“情邪”论的内涵,主张“去情灭性”,建立“性善情邪”的道德观、对宋明理学的启蒙的地方和其他的影响响——也就是李翱对于“‘理学”和“经学”的影响都一一揭示明白,极大地方便了掌握李翱的核心主张。在揭示《复性书》的背景部分笔者独特地提到了“复性学”的结构背景,认为这个背景也影响了李翱著作《复性书》的初衷。为建立他的核心主张,他一面突破汉唐窠臼、努力绍述先秦儒学思孟心性思想,一面又依托《易传》、《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经典引领了以后宋明理学的发展。李翱之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地位即由此而得以彰显出来,李翱将韩愈与孟子并提,归属于孟子之学的正统派别的主观情愫也由此得以彰显。但李翱作为韩愈的追随者,修正了韩愈的人性学说,认为韩愈把人性分为三品,把人性的先天差别说得太绝对,不利于争取信徒。为此,他引进了儒家的另一部早期经典《中庸》中“诚”的概念,融摄佛道之性,建立以儒家德性为主体,以性命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体系,并践行了以心解经,以理解经的方法。李翱的复性说显然借用了佛教的思想资源,是通过吸收佛教来抽空佛教义理的,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健全和完善了儒学的心性理论,而且为宋儒的心性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为经学的再研究也提供了参照。为实现以上之研究目的,本文行文大体做了如下几部分的论述:首先是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是简单介绍了李翱其人及本文怎样开启对“心性思想”的研究,即交待论文的类型;其次是第一部分,主题在于探讨李翱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前提;再次是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李翱复性论思想进行基本文本分析,揭示其本质内涵;然后是第三部分,揭示出李翱的“修养功夫论”;最后是第四部分,概述一下李翱复性论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巨大历史意义。